槙文彥的建筑語言以理性、精確而不失想象力的形式為特征。對于槙文彥來說,設計與環(huán)境尤其是城市之間有著重要的關系。在他老練的空間和形式中充滿了從日本文化中繼承的感性。1989 年9 月,日本《新建筑》雜志的一份調(diào)查資料表明:在日本國內(nèi)受人喜愛的建筑師行列里,槙文彥名列榜首。
讓建筑永恒的秘訣,槙文彥的回答十分樸素:建筑不像時裝,需要跟隨潮流。建筑擁有其不變的精神,它是一個給人居住、給人帶來愉悅的場所。
槙文彥說,在他完成一座建筑之后,他會去看人們對它反應如何,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在設計代官山集合住宅裙樓時,槙文彥正巧住在附近,于是他經(jīng)常步行去那里,在那里吃午飯,觀察那些空間如何被人們使用。在長達25 年的時間里,他持續(xù)觀察著當?shù)鼐用竦某砷L和變化,他得出結論:建筑就像人類的牙齒,需要不斷修繕和被照料。
25 年時間里,“沿街的圍墻”逐漸變成了“沿街的空間”,槙文彥毫不吝嗇地將許多部分的土地騰空出來,留給樹木,擺下寬闊的行人道,提供歇息、聚集的小場地;現(xiàn)場原有的古墓亦不避忌諱或被令搬遷,保留下來反而與新建筑物打成一片,光線、影子、空氣、雨水、樹木與建筑空間渾然一體,營造鬧中取靜的獨特個性。
在《槙文彥的建筑哲學——關于城市與建筑的思考》中,槙文彥強調(diào):“建筑應該回歸空間論?!臻g’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建筑,既非內(nèi)部也非外部。傳統(tǒng)日本的‘間’和‘奧’是十分優(yōu)秀的空間概念,日本建筑不能失去這種傳承?!?這始終是槙文彥最想傳達出的一個信息:建筑,并非形態(tài),而關乎空間與文脈,它是隱藏在人類文化活動中一種物理秩序的呈現(xiàn)——這也是他通過批判扎哈案試圖向日本民眾普及和推廣的一套大眾建筑理論。而對于建筑師,回歸空間論也許就是學科邊界不斷被蠶食的今天重新定位自我的一個指南針。
編輯推薦
圖書簡介
《槙文彥的建筑哲學——關于城市與建筑的思考》介紹了槙文彥關于城市與建筑的一些思考,梳理了槙文彥50余年的建筑歷程。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yè)生涯中,槙文彥本人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建筑師們的思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對建筑與城市空間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槙文彥一生致力于發(fā)展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以精細的手法使建筑表現(xiàn)出理性的思維。槙文彥對建筑和城市都有著獨特的見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構造方法,賦予建筑更多層次的內(nèi)涵。他主張開放性的結構,以極強的適應性滿足時代變遷的要求,同時他十分強調(diào)建筑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極力為建筑物賦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槙文彥一生致力于發(fā)展現(xiàn)代主義建筑風格,以精細的手法使建筑表現(xiàn)出理性的思維。槙文彥對建筑和城市都有著獨特的見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構造方法,賦予建筑更多層次的內(nèi)涵。他主張開放性的結構,以極強的適應性滿足時代變遷的要求,同時他十分強調(diào)建筑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極力為建筑物賦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圖書目錄
004 第一章 創(chuàng)新的時代——最初的現(xiàn)代主義
008 1.褐色和灰色的東京
011 2.受現(xiàn)代主義熏陶的建筑師們
016 3.戰(zhàn)后迎來十七歲
020 4.橫跨太平洋
023 5.圣路易斯之夢
025 6.建筑群與巨型建筑
027 7.柯布西耶的建議
031 8.從國民國家到資本主義
034 第二章 五月革命時期——城市設計指的是什么?
035 1.1964年東京奧運會
036 2.搖擺不定的制度
039 3.X團隊遭遇到了什么?
042 4.參加新陳代謝
044 5.研討氛圍輕松
046 6.學生運動興起
048 7.建筑師之間的接力
050 8.人人平等的公共空間
056 第三章 設計集合體建筑的半個世紀
057 1.“慢建筑”的起始
058 2.穩(wěn)定性與多樣性
064 3.孕育城市
067 4.效率主義的作用
070 5.生活方式的改變
074 6.能托付未來的儲存物
078 第四章 東京的過去與未來
079 1.“奧”的發(fā)現(xiàn)
084 2.沒有廣場的日本
086 3.創(chuàng)建新的名勝給下一代
089 4.城市設計的挫折
094 5.被破壞的空間整體性
095 6.兩位學者的相遇
098 7.“定居社會”產(chǎn)生的約定
100 第五章 邁向“共鳴的人類主義”
101 1.建筑的未來是什么?
103 2.民主主義空間化
106 3.“大船”中偉大的乘客
109 4.乘船旅行結束
111 5.不會磨滅的事物
114 6.藝術與諷刺
116 7.在空間中能感受到愉悅嗎?
119 8.有夾層的廣場
122 第六章 論人類與建筑
123 1.城市的DNA指的是什么?
130 2.空間連接著城市與建筑
133 3.“形式”的存在
138 4.潛在的情景
139 5.記憶和經(jīng)驗的寶庫
142 第七章 普遍性和理論——槙文彥追求的公共空間 松隈洋
146 1.建筑師的出發(fā)點
150 2.無法估量“增加城市性”的價值
155 后記
008 1.褐色和灰色的東京
011 2.受現(xiàn)代主義熏陶的建筑師們
016 3.戰(zhàn)后迎來十七歲
020 4.橫跨太平洋
023 5.圣路易斯之夢
025 6.建筑群與巨型建筑
027 7.柯布西耶的建議
031 8.從國民國家到資本主義
034 第二章 五月革命時期——城市設計指的是什么?
035 1.1964年東京奧運會
036 2.搖擺不定的制度
039 3.X團隊遭遇到了什么?
042 4.參加新陳代謝
044 5.研討氛圍輕松
046 6.學生運動興起
048 7.建筑師之間的接力
050 8.人人平等的公共空間
056 第三章 設計集合體建筑的半個世紀
057 1.“慢建筑”的起始
058 2.穩(wěn)定性與多樣性
064 3.孕育城市
067 4.效率主義的作用
070 5.生活方式的改變
074 6.能托付未來的儲存物
078 第四章 東京的過去與未來
079 1.“奧”的發(fā)現(xiàn)
084 2.沒有廣場的日本
086 3.創(chuàng)建新的名勝給下一代
089 4.城市設計的挫折
094 5.被破壞的空間整體性
095 6.兩位學者的相遇
098 7.“定居社會”產(chǎn)生的約定
100 第五章 邁向“共鳴的人類主義”
101 1.建筑的未來是什么?
103 2.民主主義空間化
106 3.“大船”中偉大的乘客
109 4.乘船旅行結束
111 5.不會磨滅的事物
114 6.藝術與諷刺
116 7.在空間中能感受到愉悅嗎?
119 8.有夾層的廣場
122 第六章 論人類與建筑
123 1.城市的DNA指的是什么?
130 2.空間連接著城市與建筑
133 3.“形式”的存在
138 4.潛在的情景
139 5.記憶和經(jīng)驗的寶庫
142 第七章 普遍性和理論——槙文彥追求的公共空間 松隈洋
146 1.建筑師的出發(fā)點
150 2.無法估量“增加城市性”的價值
155 后記

相關書籍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