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3000年前中国有什么不同(中国是3000年还是5000年)

admin2023-02-12科技生活116

中国一千年、两千年和三千年以前各都是什么朝代啊?

1000年前:公元1019年 宋朝时期,国姓赵。

2000年前:公元19年 新朝时期,国姓王。

3000年前:公元前981年 西周时期,国姓姬。

1、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开国国主是赵匡胤,国姓赵。

2、新朝(8年—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莽。 建立者王莽,国姓王。

3、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国主周武王,国姓姬姓。

扩展资料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

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从2010年算起、3000年前中国是什么时代?

今年是2010年,3000年前中国是西周。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概括

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的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他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简况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周武王(发)即位。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与纣兵于牧野决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后,周成王(诵)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定叛乱。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政权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礼制和刑罚

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罚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

商业和交通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

战争与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奴隶制的强盛时期—西周

1、 周族的早期历史

周族是西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尧时,周族首领稷被举为农师,封于邰(武功),称“后稷”。夏末,不窟失职,弃走戎狄之间。不窟孙公刘迁豳,发展农业,周族开始兴旺起来。《史记》说:“周之兴自此始”(《史记·周本记》)。公刘下传九世,古公亶父迁至周原,《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太王孙姬昌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史记·殷本纪》),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2、 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

武王姬发继位后积极准备灭商。经孟津之会和牧野之战,纣自焚,商亡。武王回师镐京,正式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毅然率兵东征,经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接着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陪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经济的中心。

3、 西周的强盛与衰落

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到厉王时,实行专制统治,防民之口,与民争利,结果引起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不堪忍受厉王的高压政策,纷纷暴动。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逃至召公家中。这一年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平息后,出现“共和行政”的局面,直到宣王即位才告结束。周宣王即位,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在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后期,对外战争陷于僵局。宣王死,其子幽王即位。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内政黑暗,加之严重的天灾人祸,周王朝的统治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和缯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平王即位,迁都洛邑,西周结束。

公元前3000年中国处于什么时期?什么朝代?

处于史前时期,无朝代。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公元前3000年处于史前时期。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扩展资料:

尧、舜、禹时期也是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禹拥有了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王,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时代。

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由众多部落首领共同推举或承认,才能确立。我国古代传说的“禅让”制度,就是属于这类性质。这种传统的“禅让”旧制,到尧舜时期还是存在的。禹取得最高统治地位,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护,具有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族的最高君长,正式建立了夏王朝。从此,世袭王权才完全确定下来,开始了中国文明时代的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前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朝

3000年前中国是什么时代

3000年前的中国是处于周朝。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

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

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

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扩展资料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

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

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

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3000年中国有多发达

到3000的时候还有九百多年,从中国的发展史来看,前一百年里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是最近四十年,科学技术虽然还没有赶上最先进的美国,但是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在最近四十年里家庭汽车已经普及,现在基本到了家庭用汽车泛滥成灾的地步,到处放的都是汽车有的家庭都有几辆大小不同的汽车。在四十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问题。在吃方面六七十岁的人感受最深,前段时间提出一个口号叫“光盘行动”因为浪费太多,说明人的吃饭问题有饱到好到剩费直至出现了浪费问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有了想象不到的快速发展提高不在多说。

从国家层面讲,单独说科技方面,中国人把月球背面的土壤抓了一大把下来了,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太空技术。如果说再过九百多年中国将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出现天灾人祸(大的自然灾害如地壳变动,外太空天体撞击地球和灭绝人性的核战争)中国会发展成为科幻电影里的故事一样局面,人们的远途出行会乘坐ufo一样的交通工具,科技发展真的会呼风唤雨,天气不存在旱涝问题。中国发展将在世界上是最强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中国叫板的。人们的生老病死问题,只有自然死亡的,不会有因病死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抗拒不了的问题也会发生,人就是人而不是神。

“中国”一词3000多年前已有,刻在国宝底部,含义与现在有何不同?

文|飞鱼说史

如果要在词典中找出一个最令人自豪的词语,您会说什么?

我想不少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中国。

也确实,词典里似乎没有词语比这两个字更加令人心情澎湃的了,从百年前的沉沦到现在的伟大复兴,从以前的落后挨打到现在的不惧风雨,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欣喜的呢?

只因国家有力量。

现在的我们无论身在哪里,都能自豪地说一声:我是中国人,即便是刚懵懂的孩童,他听到“中国”二字的时候,也会有所表示,这或许就是一种从内心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吧。

除了我们自己国人外,外国人知道中国的也不在少数,毕竟我们现在的国际影响力也很高,如果有外国人要说自己根本不知道“中国”在哪,或许会引起周边人的一片鄙夷之声。

就现在而言,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这并不是说这个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而是由来已久,研究之下,“中国”二字有历史确切记载的出处可以追溯至西周初期,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但在西周初期出现的“中国”二字,决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般,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一词曾有过5层含义,那么您知道几层?

原来不少人只知道最后一层,我们就从第一层意思开始说起。

周武王:就让我安顿在这个叫做中国的地方吧

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收藏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何尊,这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这件国宝极其珍贵,除了它震撼人心的造型和华丽的纹饰外,在尊底还有一篇12行,共计122字的铭文,这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新都的重要历史事件。

其中就有一句铭文是这样说的: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这是周成王追溯他父亲周武王所说的话,意思是让我安顿在这个叫做“中国”的地方,周武王究竟说没说过这句话,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二字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也表示当时的人们已经知晓有个叫“中国”的地方。

这里的“中国”,特指的是今天洛阳及周边地区,大体上与后来把洛阳一带视为天下中心是一个意思,这便是这两个字的第一层也是最早的意思。

荀子:秦国强大,威动海内,必将危害中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有了第二层意思,是指黄河中下游平原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大概包括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不过这层意思并不是有直接历史记载的,而是通过概念上的排除法作出的推演。

荀子曾说,秦国强大,威动海内,必将危害中国,这就是把处于今天陕西关中地区的秦国给排斥在了“中国”之外。

韩非也曾说,中国的君主们都知道,南方的越国越是富强,对中国就越不利,这也就把位于今天浙江地区的越国也被排斥在了“中国”之外。

此外,位于长江以南的吴、楚等国在当时也不在“中国”之内,毕竟这些地方都被当时的中原人视为蛮夷之地,更不可能被划入“中国”的版图了。

司马迁:天下名山,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在西汉时期,“中国”二字又有了第三层含义,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曾列举了八座名山,《封禅书》中提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这里的华山位于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司马迁将华山列在了“中国”之内,也就是说在当时已经把关中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已经包括了现在意义上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二字又有了第四层含义,也就是指代以华北地区作为统治基础的中央王朝,当然这也是和因为秦、汉两大王朝控制的实际版图有关,这两个王朝的版图已经囊括了现在的广东和云南等地。

再后来,“中国”也可以指代在南方立国的王朝,比如说建都南京的东晋和建都杭州的南宋,这些王朝所控制的全部版图,也被称之为“中国”。

由此可见,“中国”二字的第四层含义,已经被用来命名一个疆域较广的王朝,尽管当时偏远地方还有很多土著人群,或许他们也并不将汉语,但在这层含义之下,它所囊括的地域范围经常会远远地超出汉地社会和汉文化所达到的边界。

万斯同:各个非汉族的人群的风俗与中国大不一样

随着中原封建王朝的更迭和版图的不断扩大,“中国”二字除去在地域上的概念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就是指代汉文明所覆盖的地区,这是“中国”二字的第五层含义。

万斯同主编的《明史稿》,在讲述云南各个土司辖区的情况时曾这样说:大抵诸夷风俗,与中国大异,而在当时单单从版图上来看,云南早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所以这里的“中国”是指代和当地土著有区别的汉族人以及汉文化所覆盖的地区。

所以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具备了第四层含义和第五层含义两者叠加之下的含义,指的就是一个统一帝国的全部版图以及这个帝国内部的汉文明所覆盖的地区,而这两层含义也一直被沿用到了近代。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中国”的概念,也是指代后面2层含义,这也是现在人脑海中的概念。

不过现在“中国”二字所包含的版图已经是固定的了,而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汉文明所覆盖的地区也开始扩大化,逐渐超出了固定的版图,所以现在“中国”二字的含义已经和第四层第五层两层含义叠加之下的含义有了不同。

更多地还是指代所统治的疆域以及在这个疆域之内的汉文明,而不能盲目地说汉文明覆盖的地方就是“中国”了。

那么,对于“中国”一词在历史上的5层含义,您现在了解了吗,是不是又长知识了呢?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稿》、《五万年中国简史》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