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周立波为什么叫liberty(周立波为什么叫周立波)

admin2023-02-21科技生活152

笔名是用来干什么的?

笔名是作家的选择和命定。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

笔名与本名不同。本名是一个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号(姓氏)和由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笔名则无须标明家族的符号,也无须征得他人的同意。如果说本名是父辈人的选择和命定的话,那么笔名则是本人的选择和命定。因此,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笔名的出现,在中国应该是近代的事情。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号或别署,应该说是作者的笔名了。如果是笔名,那么它大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笔名了。清末(19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最初刊行时,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后来才改为 “曾朴著”。其中“爱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笔名,“东亚病夫”则是曾朴的笔名。此外,(老残游记》题为“洪都百炼生”,也当为刘鹦的笔名。以上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笔名。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现代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发表文学作品时,大多用笔名。如: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其他笔名还有郭鼎堂、石沦、麦克昂、高汝鸿、易坎人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他笔名还有几十个。如:玄珠、郎损、方婆、止敬、蒲牢、微明、石萌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茉甘。其他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佩竿等。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冰心,原名谢婉莹。

作家成百上千,笔名自然五花八门。如果分门别类,大致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取自诗词的笔名:

张恨水,本名张心远。其笔名出自南唐李后主李煌的词但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其笔名出自“圣人陶钧万物”之句。

2.取自成语的笔名:

巴人,原名王任叔。其笔名出自成语“下里巴人”。马识途,原名马千木。成语有“老马识途”。

3 .取自代称的笔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第。“望舒”是我国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神。也用以指月亮。

焦菊隐,原名焦承志。“菊”即‘’菊部”的略称。“菊部”是中国古代对戏曲的统称,又作“鞠”部,为旧时戏曲界或戏班的泛称。

4 .取自外语的汉语译音的笔名: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立波”为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译音。

5.以外国名字的译音汉字为笔名:

丽尼,原名郭安仁。“丽尼”为郭安仁小时所认识的一个外国女孩。这个女孩过早地逝去了,郭安仁常怀念他们之间的友情,于是便以女孩子的译音汉字“丽尼”为笔名。

6.拆姓而成的笔名:

曹禺,原名万家宝。万的繁体字为“万”,即“艹”(草字头)下一个“禺”字。“草”的谐音字为“曹”,曹在百家姓之中;拆姓为笔名,便成了曹禺。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莱师承于父亲,被称为 “六小龄童”。又如豫剧界后起之秀陈伯玲,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孙女,为了感谢祖母的栽培之恩,另取了一个“小香玉”的名字。上述“六龄童”、“六小龄童”、“小香玉”,都是艺名。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据研究,早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以至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最为大家熟知的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贴身丫环袭人的丈夫蒋玉菡,原来是唱戏出身,艺名是“琪官”。另外该书还有几位唱戏的女孩子,字分别是龄官、文官、宝官、玉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艾官、茄官、药官,其实这些也都不是她们的原名,而是艺名。

演艺界的人最喜欢起艺名,这种名字,性质与前述诨号一样,都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不同,每个艺名几乎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员不仅喜欢演戏,还为自己取了个“李天下”的艺名。据说有次他与位艺名叫镜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戏台上也忘不了自呼两声 “李天下”的艺名。到了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 (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近现代人的艺名有些是自取的,有些是请人取的,有些是因师承排行而来的,有些则是观众送的,情况不同,人各有别。清末一位知县叫德克金,平时不拘形迹,被一位姓汪的人讥笑,说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配演戏。后来他果然丢了官,改行学戏。为了不忘当年姓汪的人的讥笑,激励自己,他便取了个“汪笑依”的艺名,并用这一艺名编戏演戏,终于自成一派,誉满上海一带。豫剧演员牛得草,原名牛俊国,当初在河南省城开封演戏,专攻丑角,因名字与所从事的行当极不协调,便有人建议他说: “你姓牛,与侯(猴)、于(鱼)、朱(猪)一样都是动物的谐音。姓侯的有人叫侯得山,姓于的有人叫于得水,姓朱的有人叫朱得康,这些都是好名字:猴得山可攀,鱼得水可活,猪得糠(康)可肥。你姓牛,与牛一样,有了草就能发挥所长,不如就叫‘牛得草’吧?”他一听有理,从此就用了“牛得草”这一艺名。

解放前的北京城有一个“富连成”科班,专门培养京剧演员。从这一科班出来的人,都使用按字辈排列的艺名。这些字辈是喜、富、连、盛、世、元、韵,每批学员按次序使用其中一字。使用这些字辈的人,如富字辈的有马富禄、谭富英等,连字辈的有马连良、刘连荣等,盛字辈的有叶盛兰、高盛麟等。上述这些名字都不是他们原来的真实姓名,而是人科班以后所得的艺名。 艺人是观众眼中的明星,观众根据艺人的风格送给他们一个恰如其分的艺名也时有所见。如山西梆子演员祁彩芬艺名“水上飘”,山东五音戏演员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广东粤剧演员邝健廉艺名“红线女”,湖北汉剧演员陈伯华艺名“小牡丹花”,河南越剧演员申风梅艺名“活诸葛”,豫剧演员马金凤艺名“洛阳牡丹”。北京京剧演员叶盛兰艺名“活周瑜”,陕西秦腔演员王秉中艺名“活赵云”,等等,这些艺名都是观众送的。此外,如旅日影视歌星翁倩玉的艺名“才女茉莉翁”,则是热心的日本观众给取的。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在戏曲界有,在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有所见。如书画家李英艺名“李苦禅”,话剧演员杨淑贞艺名“杨枝露”,相声演员常宝垄艺名“小蘑菇”,杂技演员赵风歧艺名“麻子红”,电影演员杨潆艺名“夏梦”,电视节目主持人黄益腾艺名“阿原”。至于这些艺名已经有笔名或化名的性质,则应另当别论了。

至于楼主担心署上笔名,不知道怎么收稿酬这一问题,给你支个招:在你的文章后面另附一页,把你的个人简历和详细地址附上,一方面不用担心收不到稿酬,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让编辑了解你,为你的稿子采纳添点分量!

我国现代作家的笔名有哪些?

1.谢婉莹——冰心:纯洁、正直、善良之义,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2.查良镛——金庸:将“镛”拆成了“金庸”两个字。

3.蒋伟——丁玲:觉得原名笔画太多、男性化,便从字典中摸了一个“玲”字。

4.舒庆春——老舍:“老”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

5.管谟业——莫言:本名是管谟业,中间的“谟”,左右两部分拆开来,便是莫言二字;经常乱说话,给父母亲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自己取名莫言,就是希望少说话;一名作家如果老说话,就没有精力来写好小说。作为作家,就应该少说话,用笔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6.周树人——鲁迅: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7.沈德鸿——茅盾:他在青年时期,由于不满时政,思想及其矛盾,于是便以“矛盾”为笔名,表达了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态和对当局的不满。叶圣陶担心“矛盾”表达过于直露,因此而受到牵连迫害,于是提笔在“矛”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变成了“茅盾”。

8.李尧棠——巴金:在法国留学时,有一个姓巴的同学自杀了,为了怀念以“巴”作姓。朋友为他取了一个笔画少、容易记住的名字叫“金”,于是“巴金”这笔名就诞生了。

9.潘正伟——大理潘正伟:大理潘正伟中的大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德至理之意,二是指大理地名之意。

10.万家宝——曹禺:本姓万的繁体“万”,拆开便是草禺,草字不取,取曹,故名曹禺。

11.张心远——张恨水: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

12.朱自华——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13.戴朝宗——戴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14.陈喆——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15.叶绍钧——叶圣陶: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

15.熊耀华——古龙:取自于唐代诗人李贺诗《湘妃》中的“幽愁愁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16.刘玉瓒——刘白羽:出自唐代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的“白羽”不是柔软的鹅毛,而是箭镞之羽,这个笔名寄寓了作家以历史名将为楷模,征战疆场,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

17.章垿——徐志摩:诗人儿时抓周,家里来了一个志恢和尚,在其头上抚摩一圈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这话正合徐父心意,于是便让儿子又名“志摩”,意为志恢和尚摩过头顶。

18.赵振开——北岛:身为一个南方人,一直生活在北方,曾出诗集《陌生的海滩》,外表很冷、很独立,故朋友芒克觉得此名甚是合适。

19.郭开贞——郭沫若:故乡在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是经过当地的两条河流,用“沫若”为笔名,借以怀念故乡。

20.嗣穈——胡适:受《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改名为胡适。

21.杨季康——杨绛:“季康”连读就是绛。绛是双彩虹,双彩虹外面一个黯淡的,也就是霓虹的霓,里面的就叫虹。

22.沈乃熙——夏衍:三岁丧父,笔名乃其父字“雅言”之谐音。

23.蒋海澄——艾青:因为在法国的时候,法国人搞不懂中国人的名字,误读为蒋介石,左翼青年艾青勃然大怒,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

24.周绍仪——周立波:“立波”为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译音,寄寓了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

25.查良铮——穆旦: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

26.林派光——秦牧:意在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秦”即国民党政府,建设田园牧歌式的和平生活。

27.王卫国——路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故名路遥。

28.龚佩瑜——舒婷:妈妈嫌原名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她的第一首诗《致橡树》用名“舒婷”,从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29.蒋本浒——麦家:一是因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受这部小说的影响,他开始写小说;二是因为家里原来种麦子,麦子的家乡,不忘本的意思。

30.陈开红——雪漠:第一,它有雪一样的诗意;第二,它像大沙漠一样厚重、博大、包容。

31.张海鹏——冯唐:出自《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2.查海生——海子:有人说海生就是大海的孩子;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散落着许多内陆湖泊,是沙漠中水草丰美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海子”。

33.闻多——闻一多:在清华读书时,同学给他起绰号“one two”(一、二)或“widow”(寡妇)。他曾对同学表示想改一个简单的双名,不要光叫“多”。同学半开玩笑地建议他在“多”前面加个“一”字。他听后十分高兴,说既好写又易记,遂改名“一多”。

34.许地山——落花生: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35.孙树勋——孙犁:希望自己像一张犁一样,深深地扎进土壤,通过犁地发现无尽的宝藏。

为什么作家往往都起笔名?笔名的来历是?

并不是因为它好记而是古人就是有那么一种爱好和习俗我们经常见的笔名都是什么的很好的很是有唯美感的名字 不是吗?他们总爱给自己来点好玩的

我记得好象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什么的一种情绪而已或者用一个笔名来标扮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吧

有关雷诺阿的问题

h奥古斯特·雷诺阿

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雷诺阿(Augu ste Renoir, 1841—1919)1841年生于利摩日一个穷裁缝的家里。1846年左右,父亲领着全家到巴黎

谋生,13岁的雷诺阿便被送到瓷器工厂去学习手艺。他最初学画瓷器,后来又画屏风,这项工作使他产生了对绘画的兴趣。1862—

1864年间,雷诺阿入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又在格莱尔的画室里补习素描。在这里,他得以结识了莫奈、巴齐依、西斯莱等印象

主义画家,同他们一起走上印象主义的道路。由于经济困难,雷诺阿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他的画如同他的为人一样,是“平民式

”的、通俗的。青年时期的雷诺阿,把绘画看作是一门手艺,认认真真,孜孜不倦。

雷诺阿有着自己的绘画技巧,这种技巧自然是从他独特的观察方法产生出来的。在雷诺阿的眼中,当物体在光的照耀下展现出

来时,它如同置身水中一样,被空气的反光包围着,我们的眼睛所能够看到的,便是物体周围空气粒子的闪烁和颤动。因此,他使

用细小的笔触使各种色彩错杂在物体与环境交界的地方,而不是像过去的画家们那样,简单地用线条分隔他们。1874年, 他参加第

一届印象主义画展的油画《包厢》,便是这样画成的。它那明暗交错的光影,被人们称为“绘画史上的奇迹”。后来,1876年,他

又在《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一画中,用这种方法表现规模宏大的场面,透过树丛的星星点点的阳光,洒落在人们的身上、脸上、

桌上和草地上,真正实践了“光是绘画的主人”这一句印象主义者的口号。1876年以后,他的风格臻于成熟。作为这种风格的代表

的《游艇上的午餐》、 《爱尔·潘蒂埃夫人和孩子们的肖像》,都以明朗、艳丽、令人眩目的光彩,受到评论界和官方沙龙的赞美

1881年秋,雷诺阿到意大利游历,他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参观了精美的古典大师们的绘画,产生了祟敬

和仰慕的心理。在给丢朗一吕厄的信中,他说:“我在罗马看了拉斐尔的画,真是妙极了,我早该看到他们。这些画显示了真正的

艺术技巧和智慧, 不像我, 他不追求不可能的东西,但这是美的。”这表明他开始对自己的方法不满。回到法国后, 他痛苦地努

力想改变自己的画法,闭门不出,画了如《休浴的女子》、《市场上》等被称为“新古典式”的作品。显然,这又不太符合雷诺阿

的性格,不久,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方法上来。晚年, 雷诺阿常常为病魔所苦,但仍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作画。1912年底,丢朗一吕厄

曾记述道: “他不能走动,甚至不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尽管如此,只要在作画,他仍然精神焕发,脸上充满真正幸福的表情。”这

时期,他画过许多人体,由于风湿病的折磨,他手指僵直,双目也看不清颜色,因此,这些画中的人物常常臃肿肥胖,象烤肉一般

一片通红,很难说雷诺阿自己愿意画成这种样子。他的经纪人丢朗一吕厄先生对此却竭力奉承,这也许是出于商业上的原因。无论

如何,它们同雷诺阿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显然是格格不大的。

提起雷诺阿,令人不禁浮现女性盈盈含笑的妩媚画面,或是孩童纯挚的容颜、轻松欢乐的聚会,还有阳光下款款起舞的人群......

他的作品呈现一种优雅自然的美,除了最直接的愉悦感受外,不会让人有任何思考性的负担。在他的画中找不到对人生负面的反应与答案。 —恩格斯

作家周立波的简介是什么?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奉悟。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

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读过书,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1979年9月25日因病去世。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为读者所喜爱。

周立波

1908年8月9日,周立波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高新区)邓石桥清溪村(对于家乡,他曾作诗“说是清溪没有溪,田塍道上草凄凄。山边大树迎风啸,村外机车逐鸟啼”)的一个私塾教师家庭,他原名周绍仪,“立波”是他取“自由”的英文“liberty”给自己起的笔名。

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师长王季范、徐特立等影响教育下,思想追求进步,喜爱新文学。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辍学回县在高小任教。

1928年春随周起应(周扬)到上海,后考入江湾劳动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革命互济会活动。

1930年春因散发传单,他被校方开除。不久返乡,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和翻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立波到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员。

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入狱。

1934年7月被保释出狱。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周立波作品封面

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并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积极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翻译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秘密的中国》,译著近百万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前方总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战争工作,任战地记者,写出报告文学与散文集。

1938年冬到湖南沅陵参与地下党领导工作,并参加编辑《抗战日报》。

1939年5月被周恩来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筹备委员。同年12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周立波作品封面

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并主编文艺副刊,同年冬任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司令部秘书,随军南征。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周立波任中原军区《七七日报》《中原日报》社副社长。

1946年后被调往东北,先后任中共区委宣传委员、松江省委宣传处处长等职,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编辑《松江农民报》。

1947年开始创作其最重要的作品《暴风骤雨》。

1948年调任东北文协《文学战线》主编。

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委员。

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参与编剧拍摄的《解放了的中国》影片,先后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湘江之夜》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周立波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乡土文学作家。

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乡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和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开创了乡土文学的新主题、新风格,与同时期的著名乡土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之美誉。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他的作品被编为《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立波文集》等出版。周立波同志在四十多年的革命文学道路上,集作家、学者、战士于一身,一生共创作了300多万字的著作,创作的作品思想深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以真诚的笔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周立波资料:

周立波死了吗(周立波不幸染病在京逝世)

处在战争年代,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就算是沦为汉奸,也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不过,相对于背叛祖国,选择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才是众人所愿,无论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战争前线拼命搏杀的将士,还是挥笔成刀、以一己之力戳穿“和平”假象的文人,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关头,若不是他们挺身而出,势必还会有更多的同胞因此受难。

周立波,1908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其实他的本名乃是周绍仪,“立波”这两个字是他根据英文单词“liberty”的谐音起的。当然,周立波之所以会接触到英文单词,还要感谢他的父亲,作为村子里唯一的私塾教师,周父能带给儿子的只有浩瀚无边的知识,在金钱这方面,他恐怕爱莫能助了。因此,在父亲的教导下,周立波的文学天赋也被挖掘了出来,他热爱学习,喜欢读书,勤于思考,冥冥中,他似乎早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14岁那年,周立波考入了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这是一所追求思想进步的学校,在徐特立等人的影响下,他逐渐爱上了新文学。后来,周立波认识到了国人的麻木,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不能再静观其变了。于是,周立波开始利用文字唤醒国人,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但是在文学这一块,他是和鲁迅先生一样的革命战士,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不屈的傲骨。

1928年,周立波来到了上海,为了生计,他先后找了好几个工作,但很遗憾,没有一个老板愿意雇他。无奈之下,周立波只好重新拾起书本,既然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地界,就必须要有新的起点。于是,周立波找人拿了一本《莎士比亚全集》,她拿起英文字典,逐字逐句地对其进行翻译,直到能通读全文为止。付出终有回报,周立波的坚持为他打开了翻译的大门,当他感受到外国文学的魅力之后,决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

第二年,周立波考入了上海劳动大学,在这里,他接触了革命,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之后几年,周立波一直在从事“红色刊物”的发表工作,他积极投身革命,将进步的思想传达给更多的老百姓。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立波二话不说,当即奔赴抗日前线,当然了,相对于真枪实弹,笔杆子才是他的拿手武器。就这样,周立波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他在记录所见所闻的同时,也在讴歌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不知惹了他多少热泪。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