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彗星星座(彗星会在白天出现吗)

admin2023-01-24科技生活84

狮子座流星雨是怎样形成的?

狮子座流星雨据认为是一颗名叫坦普尔-塔特尔的彗星造成的。这颗彗星在其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逐渐解体并不停地抛洒着尘埃和颗粒物质,长时间下来,在它的轨道周围就形成一条宽阔的颗粒带。由于彗星轨道的近日点和地球公转轨道距离很近,所以地球每年在11月中旬左右都要穿过它所洒下的颗粒带,也就是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都将出现一次流星雨,但一般规模都不大。每隔33年,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就会运行到近日点,这时彗星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彗核会向外大量喷发颗粒,当地球穿过密集的颗粒群时,就会形成大规模的流星雨爆发。历史上曾经在1799年、1833年、1966年等年份多次记录到狮子座流星雨大规模爆发的盛况。

为什么会出现彗星

这是一些彗星在靠近太阳与地球贴近时,慧尾与太阳热量出现反映,从而使我们看到彗星

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

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

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

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枣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1)当气体和伴生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3)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离太阳。(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力吸力。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

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

彗星的轨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目前,已经计算出600多颗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变扁,甚至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大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彗星的结构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绝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

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这个概念得到观测的支持,观测到非周期彗星以随机的方向沿着非常长的椭圆形轨道接近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过路的恒星给予的轻微引力,可以扰乱遥远彗星的轨道,直至它的近日点的距离变成小于几个天文单位。当彗星随后进入太阳系时,太阳系内的各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吸力能把这个非周期彗星转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将存在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些力可将它完全从彗星云里抛出。如果这说法正确,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千颗左右的彗星记录只不过是巨大彗星云中很少一部分样本,这种云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与个别恒星相联系的这种彗星云可能遍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内。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探测可能与太阳结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说那些与其他恒星结成一套的彗星云了。

彗星云的总质量还不清楚,不只是彗星总数很难确定,即使单个彗星的质量也很不确定。估计彗星云的质量在10-13至10-3地球质量之间。

彗星的性质

彗星的性质还不能确切知道,因为它藏在彗发内,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由彗星的光谱猜测它的一些性质。通常,这些谱线表明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学家相信各种冰和硅酸盐粒子以松散的结构散布在彗核中,有些象脏雪球那样,具有约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当冰受热蒸发时它们遗留下松散的岩石物质,所含单个粒子其大小从104厘米到大约105厘米之间。当地球穿过彗星的轨道时,我们将观察到的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阳和行星的星云中物质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很想设法获得一块彗星物质的样本来作分析以便对太阳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这一计划理论上可以作到,如设法与周期彗星在空间做一次会合。目前这样的计划正在研究中。

彗星与生命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与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还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许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

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Grinspoon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小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彗星的俗称

彗星俗称扫把星。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

史记中的彗星是指那个行星啊? 为什么在前240年和238年出现俩次

流星雨

流星雨

流星雨的命名

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来像是流星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并坠落下来。这一点或这一小块天区叫作流星雨的辐射点。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以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宝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这样命名的。单个出现的流星,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

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面的物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物质电离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流星雨是一种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夜空中的一点迸发出来,并坠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行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

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大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有时在短短的时间里,在同一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称为“流星暴”。

偶发流星每天都会产生,发生的天区和时间都具有随机性,流星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有些可以科学地预测,因此流星雨也被称作周期流星;另外,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是流星雨的重要特征。

流星雨的发现和历史记载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作例: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 (《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有记载。《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到了北宋,沈括更发现陨石中有以铁为主要成分的。他在《梦溪笔谈》卷二十里就写着:“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经注意到陨石的成分了。

在欧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留部分。

在我国现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陨铁是四川隆川陨铁,大约是在明代陨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现在保存在成都地质学院。

什么是流星

外空间的尘埃颗粒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尘埃颗粒叫做流星体。

速度

一个微小的流星体就足以产生在几百公里之外就能看见的亮光,其原因就在于流星体的高速度。

流星的颜色

一个流星的颜色是流星体的化学成分及反应温度的体现:钠原子发出橘黄色的光、铁为黄色、镁是蓝绿色、钙为紫色、硅是红色。

声音

流星通常不会发出可以听见的声音。如果你没有看到它的话,它就会悄无声息的一扫而过。对于非常亮的流星,曾经有人听到过声音。这些声响主要集中在低频波段。一个非常亮的流星,如火流星,可能会听到声音。

持久余迹

流星有时会在它通过的轨道上留下一条持久的余迹。余迹主体颜色多为绿色,是中性的氧原子。持续时间通常为1到10秒。可见余迹亮度迅速下降,在极限星等为4到5等的情况下,一般可持续1到30分钟。这些亮光来自炽热空气和流星体中的金属原子。

流星雨

在一年中的某些天,可以看到大量的流星从同一个天区划落下来。这就是流星雨。

流星雨从何而来

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流星体因何离开母彗星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

流星雨活动性

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子云被称为『流星体群』。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则的。由于大行星引力的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

关于流星的古老说法

1、根据古老的说法“因为一颗星坠落就必须有一份灵魂补上去,人死了,灵魂就升天,升天时也就把你的愿望带给上帝了。”

2、流星是偶然经过的,只有一天到晚放在心里的梦想才能抓住那电光火石的一瞬。这样的愿望,才有最终实现的可能。

3、流星是撞入大气的星星,是“现在进行时”;满天星光,不过是远古的星星的影子,是“过去时”,现在时的愿望当然要请流星来帮助。

七大著名流星雨

1.狮子座流星雨

狮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1月14至21日左右出现。一般来说,流星的数目大约为每小时10至15颗,但平均每33至34年狮子座流星雨会出现一次高峰期,流星数目可超过每小时数千颗。这个现象与谭普-塔特而彗星的周期有关。流星雨产生时,流星看来会像由天空上某个特定的点发射出来,这个点称为“辐射点”,由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辐射点位于狮子座,因而得名。

2.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现,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且流量极大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双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该小行星由IRAS卫星在1983年发现,科学家判断其可能是“燃尽”的彗星遗骸。双子座流星雨辐射点位于双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3.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出现,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是最适合非专业流星观测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彗星Swift-Tuttle是英仙座流星雨之母,1992年该彗星通过近日点前后,英仙座流星雨大放异彩,流星数目达到每小时400颗以上。

4.猎户座流星雨

猎户座流星雨有两种,辐射点在参宿四附近的流星雨一般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出现;辐射点在ν附近的流星雨则发生于10月15日到10月30日,极大日在10月21日,我们常说的猎户座流星雨是后者,它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哈雷彗星每76年就会回到太阳系的核心区,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有两个相交点形成了著名的猎户座流星雨和宝瓶座流星雨。

5.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25日至11月25日左右出现,一般11月8日是其极大日,Encke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了该流星雨,极大日时平均每小时可观测到五颗流星曳空而过,虽然其流量不大,但由于其周期稳定,所以也是广大天文爱好者热衷的对象之一。

6.天龙座流星

天龙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0月6日至10日左右出现,极大日是10月8日,该流星雨是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最高时流量可以达到每小时120颗,其极大日一般接近新月,较无月光影响,为观测者提供了很好的观测条件。Giacobini-Zinner彗星是天龙座流星雨的本源。

7.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一般出现于每年的4月19日至23日,通常22日是极大日。该流星雨是我国最早记录的流星雨,在古代典籍《春秋》中就有对其在公元前687年大爆发的生动记载。彗星1861 I的轨道碎片形成了天琴座流星雨,该流星雨作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一在天文学中也占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2007年流星雨观测及相关

下半年到了。在下半年中,有着许多精彩纷呈的天象,其中流星雨就是重要的一项。在2007年8月13日,我们即将迎来英仙座流星雨,9月1日,御夫座流星雨将会会像流星暴。以及在今后出现的天龙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以及明年伊始的象限仪座流星雨(牧夫座流星雨)。如此流星雨的集中活动,怎么不带上观测器材,去野外饱览天空中的美景?

在这里,首先要更正有些人一番的一个错误的概念,流星雨是很高级的天文观测,没有望远镜不能完成。这个概念是极端的错误,观测流星雨需要有宽敞的视野,如果使用了望远镜,时常会大大减小,观测到的流行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而且看到的流行也只能看到镜头中一亮,什么都看不清?所以,要观测流星雨是时不要戴着望远镜,这须我们的双眼和晴朗黑暗的天空。

其次,观测流星雨并不是象想像的那样如同下雨一般。如果观测一些流量比较小的流星雨,或者是观测条件不佳(天空不够黑暗),哪几小时看到一颗流星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当然,我开头所说的流星雨都是些流量较大著名流星雨,只要有着晴朗的天空,流量绝不会令各位失望。

流星雨是一种天文现象。它是指太阳系中彗星或小行星,或行星间固体物质及尘粒,以每秒30-60千米或更大的速度闯入地球的大气层中时,由于和大气飞快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巨大的热能,发生燃烧。体积小的,在进入大气层后,很快燃烧完毕,在夜空中便呈现一道白光,一闪即逝。这就是“流星”。如在天空中某一区域,流星像雨点那样频繁出现,则称为“流星雨”。体积较大的,在大气层中来不及全部烧为灰烬,落到地面即为“陨星”(石质,为陨石;铁质,叫陨铁。)解放以来,我国共发生过5次陨石雨。研究陨石对人类探索太阳系、地球内部结构组成,对探索地球上生命的

起源和演化等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可能对航天器造成威胁。1993年英仙座流星暴使欧洲航天局的Olympus卫星因遭到一颗流星体的撞击而一度失控。

2.陨星可能击中人类或牲畜。关于人体被陨星直接击中尚未见报道,1969年澳大利亚曾发生过陨星击穿屋顶事件。

3.大批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电离效应可能使远距离电讯发生异常。

4.可以利用流星出现时,流星体燃烧形成的长条电离子柱对无线电讯号的反射作用,进行高频或甚高频通讯,作用距离可达1800公里。因流星通讯不受太阳活动或核爆炸影响,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有流星

流星雨指的是天上的流星因为某种原因破碎而形成的。

在外太空的作用力下,这些散落的碎片划过地球上空,这便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流行,当破碎的星体数量庞大时,便产生了流星雨。

太阳系中遍布着许多彗星,当彗星靠近太阳时,松散的彗星被太阳把它的表面物质“引起来”,形成无数个“肿瘤”,这些“肿瘤”最终被甩出去,即分裂,从彗星上分裂出去的这些小团块,被称为“流星体。

就是流星滑落的位置,可能正巧与所观测的地点出现了偏差,这样是无法看到流星雨的。观测点是否有建筑物阻碍视线,在城市中,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林立,这种状态下是很难观测到流星雨的,观测流星雨要到空旷而且视线好的地方才行。

彗星是什么?为什么彗星会发光?

彗星是宇宙里的奇妙天体,彗星虽然和普通的天体一样,存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但是彗星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彗星尾,并且经过地球时,会产生光亮。

太阳系内的彗星,基本都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残留下来的大块冰和岩石,彗星在太阳系外围移动的时候,寒冷的环境可以让冰凝固在岩石上,当彗星靠近地球和太阳时,冰层就会消融,让彗星产生彗星尾,冰层的消融,也会让彗星的速度产生变化。

彗星靠近地球时发出的光亮,科学家认为是彗星产生的独特碳分子,在接近氧分子后产生的化学反应。

彗星,也可以称之为太阳系内部的雪球,在远离太阳的寒冷空间,彗星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物质冻结而成的天体。

当彗星靠近太阳的时候,表面物质会产生升华,形成彗星尾,从而在地球上展现出彗星独特的云雾状尾巴。

彗星的尾巴需要在靠近太阳时出现,由于物质的升华,会对彗星产生额外的动力,进而让彗星每次靠近太阳时,都会变得更快,也会让彗星变得更小,表面冰物质也会逐渐蒸发。

由于彗星的加速效果,太阳系的很多彗星,每次回归都会让轨道更加远离太阳,甚至有可能脱离太阳引力,永远离开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能够发光的天体非常少,目前被证实可以自主发光的天体只有太阳和地球,虽然天文学家在欧罗巴等天体表面发现了光亮,但并不能确定光亮的来源。

虽然太阳系的发光天体非常罕见,但是彗星经过地球时,往往都会产生光亮,如果彗星距离地球较近,甚至可以用肉眼观测到彗星经过地球。

彗星为什么会发光,困扰了天文学家很长一段时间,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 哈德·赫茨伯格提出猜想——彗星发光可能是两个碳原子组成分子,在靠近地球时接触到氧气,产生剧烈的氧化反应,进而产生光亮。

这一猜想在21世纪进行了验证,在真空环境下,两个碳原子可以短暂形成分子,并且当二碳分子接触到紫外线的时候,会产生绿色的光亮,这和彗星的颜色相符。

实验表明,二碳分子确实可以通过接触紫外线产生绿色的光亮,并不需要接触到氧气,虽然 哈德·赫茨伯格的猜想有一定的瑕疵,但是该猜想的方向非常正确。

然而彗星表面的元素成分非常复杂,彗星的光亮,可能并非来源于一种原因,科学家想要了解彗星的光亮来源,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太阳系中的彗星,基本都是太阳系形成的残留物质,绝大多数的彗星并没有参与天体的形成,因此彗星保留了太阳系最古老的信息。

科学家通过研究彗星,或许可以了解到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关键信息,从而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彗星具有丰富的冰物质,水和有机物是生命的基础,因此彗星或许为地球带来了水资源,甚至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