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包含ted论坛是什么的词条

admin2023-01-29科技生活78

“成长型思维”斯坦福教授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mindset《终身成长》

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人的不同发展。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她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书的英文名叫《mindset》,翻译成中文就叫做《终身成长》。

Carol Dweck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分析了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她提出,归根结底,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成败,成功者是成长型思维,而失败者是固定型思维。

这篇文章分析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差别,比如,固定型思维的人,习惯于给自己设限;成长型思维的人,总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固定型思维的人,总把失败原因归于外界;成长型思维的人,总能含笑和挫折过招。固定型思维的人,喜欢纠缠不值得的烂事;成长型思维的人,只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思维方式的差别,决定人生不同的结局。

以下,请享用~

一、思维方式的差别决定人生不同的结局

TED论坛有一个点击量很高的演讲:《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演讲者名叫Angela Lee,她原本是个教师,某日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在儿童时代就有所不同?如果确实如此,那些差异又是什么?于是,她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去了西点军校;去看全国拼字大赛;还去访谈最棒的销售人员。最终她发现,预测孩子成功的关键要素,不是智商、外貌、身体,而是对待挫败的态度。她发现,成功人士,年幼时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挫败,他们更在意的是,挫败后所汲取的养分,而并非失败本身。这是一种特有的思维,叫做“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她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并受到比尔盖茨的推崇,书的英文名叫《mindset》,翻译成中文就叫做《终身成长》。

Carol Dweck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案例,分析了教育、体育、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并提出,归根结底,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成功者是成长型思维,而失败者是固定型思维。

两者思维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因此,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而固定型思维者,认为可控因素少的可怜,自己不过是洪流中的一片树叶。因此,心智在年轻尚轻就停止发育,一直守至终老,才与身体一起埋藏。

ted演讲翻译在哪

Amara平台

TED演讲的英文转写由TED公司内部人员完成,其翻译则是通过“众包(crowdsourcing)”的形式,由世界各地的翻译志愿者协作完成。TED为志愿译员提供交互式的在线翻译平台—Amara。世界各地的译员可在这一平台上协同完成翻译工作。为保证翻译质量,译员们完成的译稿都要由另一名译审审校。译员和审译在翻译上产生分歧时,可通过Amara平台及时沟通。TED网站还提供了翻译论坛,便于同种语言的译员探讨翻译难题。TED网站上每部翻译过的视频旁边都会注有译员和译审的名字,以表彰他们做出的贡献。为保证翻译风格的相对一致,TED网站在译者指南里规定TED演讲的语言风格为:正式中伴有随性、传统中蕴含现代、普适而兼有个性、立足区域涵盖全球(informaloverformal,modernovertraditional,personalovergeneric,andglobaloverregional)。这样的风格概括也是TED演讲语言的特点写照。

TED演讲为什么有18分钟的限制?

TED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科技、娱乐、设计)的缩写,它本身是一场论坛性质的民间会议,1984年由理查德·温曼和哈里·马克思共同创办。大会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最热衷从事的事业,参加者们称赞它为 “超级大脑SPA”和“未来四日游”。

温曼是美国建筑师学会的前任主席,对于TED,他最初的想法只是要“办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晚宴”。正是温曼设立下了几项最重要的TED会议规则:包括单一的主题,不设置问答环节以及最为出名的18分钟时间限制。温曼是犹太人,18这个数字在犹太教中代表着“世界生活”的意义。但是在他看来,设置成18分钟并没有那么多附加的意思。“15分钟太简短,但是如果设成20分钟,人们肯定会超时到25分钟,19看起来很奇怪,而17又是个素数,所以我最后决定是18分钟。”

TED最受欢迎的十大演讲

文|良大师

TED是什么?

很多人大概只知道是一个论坛,但具体一点,就不甚了解。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盈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

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 Sapling Foundation),并运营TED大会。

知道我最喜欢TED的原因是什么吗?

因为每个演讲都很短,TED大会对演讲时间进行了硬性要求,一般情况下每次不能超过18分钟。

看看,多人性化,18分钟的限制,要求演讲者一开始就要抓住重点,字字珠玑的将问题讲清楚。

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最受TED粉丝欢迎的10大TED演讲是哪些?

只听这个名字就有点震撼吧?这年头名字忒特么重要了,当要你提出一个颠覆性的名字,就意味着“BIU BIU”而来的点击量。

不过就其内容来讲,绝对还是干货很足的。

演讲者是肯·罗宾逊,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领域的教授,他还被伊丽莎白封为了爵士。

他以幽默的方式,告诉你,不只在中国,在英国的教育也在毁灭一个人的创造力......

他的观点还是蛮独特的,如果你想深入他的思想矩阵,还可以看看看他的一本书:

《发现你的天赋》

社会学家Amy Cuddy,揭示了一个人际交往的秘密:

人要学会装逼。

具体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表现,来影响别人对你的正向评价。

不仅仅如此,一个自信的站姿和手势,会使你的大脑分泌更多的睾丸酮和可的松含量,使得装出来的自信变成真的自信。

其实Amy Cuddy运用的是行为心理学一个基础的原理,也就是通过刻意的行为协调塑造自我的内心。

演讲中,Cuddy热泪中的自我剖析还真是蛮感人的,凭着一点也值得你去看看。

演讲者是安东尼.罗宾,如果有点成功学经历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这哥们。

陈安之说是他的弟子,真假我们也不知道,安东尼在全球的知名度确实很高,也出了很多畅销书,例如:

《激发个人潜能》、《唤醒心中的巨人》等等。

演讲的内容,有一些NLP的影子,所以听完会让你有点小兴奋。

西蒙·斯涅克是一名出生在70年代的作家,他的所有成就集中体现在,一个叫做“黄金圈”的概念。

他发现人们向别人表达或者激励一般方式是:从 现像— 措施 — 结果。

但那些领袖打动人心的方法是: 理念 — 措施 — 现象 — 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黄金圈。

西蒙还列举了苹果、马丁·路德和莱特兄弟成功的例子,举证黄金圈的确实存在。

布琳.布朗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在集中在“羞耻”、“脆弱性”、“勇气”等方面。

所以演讲的鸡汤味还是蛮足的,不过听后也许会让你对所谓的弱点别有一番体察。

摘至其中的一段金句:

卸下我们的面具,让我们被看见。深入地被看见,即便是脆弱的一面;全心全意地去爱,尽管没有任何担保......

这个演讲能如此排名靠前,与其说是内容的精彩,不如说是演讲人的渲染力,这种渲染力并非语言的循循善诱和排山倒海,而是演讲者的毅力和勇气。

演讲者吉尔伯特•泰勒是一位神经解剖学家,不幸遭遇中风。她并没有沉沦,而是当成了一次研究脑科学的机会,认清了左右大脑各异的特点,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太励志了,此处必须有掌声。

我最喜欢的TED演讲。

大概7年前,我们MBA的最后一堂课,现代信息学的教授给们播放了这则视频,小伙伴们都以为是在看科幻片,太让人振惊了......

当时我就意识到,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时代即将来临。

所以,马上选择了一家A股相关的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持股。

泥玛,奇怪的是,为啥到现在,那支股票都起起伏伏没怎么涨幅?

朋友们一定要看看这个TED,即使现在,你也会惊叹那个印度男孩的创造力。

呃,这个主题我一点都不懂哦,只是看到视频的评论区很多人输入:“1024”。

什么意思啊.......

演讲者是大名鼎鼎的丹尼尔·平克。

他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及白宫行政部门演讲稿撰写人。而且,著作也很经典,例如《全新思维》和《驱动力》。

这次TED的演讲,其实就是《驱动力》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

奖与罚在管理中,如果只是简单的线性任务,那么是有效的,但若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复杂任务,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要调动人类的第三种能力:内在驱动力。

好好看看这段演讲视频,你一定能洞察点什么……

演讲人苏珊·凯恩(Susan Cain)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是畅销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

苏珊·凯恩为内向者带来了福音,告诉你即使你不善言谈,表现内向,也拥有不可替代的天赋和能力,关键是利用好这种能力。

由于不让发外链,所以想看的朋友还要麻烦去搜索一下,很快便可以找到,看看这些开阔眼界的TED,你定会收获不浅。

-END-

那些成功的人,在于做好了选择并懂得做减法

导读:兴趣这东西有时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往往需要我们的塑造,万不可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本来就不多的“意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励志大全,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

阿远是我在深圳最早的同事,他的经历异常的丰富,所以觉得他挺适合学习写作。

3个月前推荐他参加网上的写作学习营,199元学费很爽快的交了,可仅仅过去2周,就再也没有声响,文章的更新永远停留在最早的两篇。

有意思的是,他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是写坚持的。

于是我问他原因,他回到:

事太多,没时间写,而且发现自己也不适合,半路出家搞不出什么名堂,算了......

他的回答并不让我意外,想想他这10多年丰富的经历总是和“算了”两字如此相关。

我们曾一起做知识产权代理,需要频繁和工商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打交道,阿远做了不到1年就离职了,因为这些官老爷太难伺候了,算了......

后来,他去做寿险,可不到半年,又离职了。原因是:寿险太难做了,真正赚到钱的人很少,都是在忽悠人,算了......

再后来,他去淘宝上卖猕猴桃,坚持了8个月又撤了,他告诉我:现在淘宝生意太难做了,本来芝麻大点的利润,都交给快递公司和平台了......

差不多10年,阿远还没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差不多10年,他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困难杂货铺”,如果想了解哪个行业的难处,问问他,准能给你聊出点门道。

2

如果一定要把人为成两类,我比较倾向分为:做加法的人和做减法的人。

前者思考的出发点是:“我想要什么?”而后者则是:“我不想要什么?”

前者的注意力全然于目标,被石头绊倒了,爬起来,把石头揣口袋里,接着跑。

后者的注意力聚焦在阻碍,被石头绊了,摊坐在地上,大骂石头不长眼,转回起点,再找条路。

其实这种做“减法”的人还真不少。

就拿上简书首页这事说吧,编辑审稿的数量,各板块的平衡、文章的认可与理解,都可能是造成拒稿原因。

可有些人并不从自身找原因,开始和编辑死磕,每每看到编辑发表的文章,总不忘在留言区撒上一泡。

“就这也叫文章?”“你恐怕根本不懂文学吧?”

说完这些,似乎才解气。

其实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已,一点意义也没有。

有这功夫,还不如去研究那些热文的写作方式,或者干脆多写几篇,通过的机率自然也高。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门提问:在那些牛逼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有这样一条回答简短而深刻的话: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

就我的观察,现实中也确实如此,成功的人各有不同,但总有一个共同点:

在思想上都笃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行动上都有和困难死磕到底的傻劲。

而平庸的人往往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他们似乎在刻意寻找困难,坐等困难出现,最终被困难打败。

然后安慰自己说:“原来选择真的比努力重要......”

3

人文科学中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有前提假设,否则很容易被断章取义。

就说“选择”这事,它的前提假设是:理性。

当你积累了一定信息,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后,选择这事才有意义。否则,就仅仅成了遇到挫败后,打退堂鼓的一种借口。

所以,你应该明白,一个工作10年的人离职与一个工作半年的人离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你明白这个理儿,我们才能有往下谈的基础。

AngelaLee曾经在TED论坛做过一次演讲:《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她对多个孩子的成长经历进行追踪,发现预测一个孩子成功的关键要素,不是智商、外貌或体质,而是对待挫败的态度。

AngelaLee的发现其实并不令我们惊讶,仅仅是对正确观点的再次论证与肯定。

只是,人之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怎么会有人全然醉心于受挫?这也太不正常了。

虽然AngelaLee并没给出答案,但我想并非是成功的人都不正常,而是他们应具有一些共通的心理表征。

根据广泛的阅读和对现实的观察,我总结了三条,这也许是打败畏难,通往进取的一条道路。

主动寻找意义建立反馈机制概率演化思维

4

为自己努力的事主动寻找意义。

我们经常会把坚持与放弃与意志力挂钩,但真实的情况是:意志力是不可靠的。

凡可以长期坚持做的一件事,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某样愉悦的`东西,让我们兴趣盎然,欲罢不能。

正如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试验发现: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李笑来在其专栏中,曾大篇幅的谈到“坚持”这个概念,核心结论就是在他的字典中根本就不存在“坚持”二字,因为他做的事都是自己感兴趣,而不需要纠集“努力”、“坚持”这些勉为其难的元素来对抗。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你对所从事的事,压根一点兴趣没有,该怎么办?

李笑来的答案是:“赋予意义。”

他还举了一例子,他写专栏其实很枯燥和辛苦,但他决定把专栏收入捐出去后,这事就“生产了意义”。

因为按照价格倒推,他一篇文的价格就能帮助一百名大学生。这种意义让他根本停不下来。

笑来老师的境界着实让人佩服,但我总觉得,也许所谓的意义不见得就要如此的高大上,从小事着眼,可以理解为:把这件事和自己的价值关联起来。

正如,我的写作历程,一开始百无聊赖,差点放弃。

后来想到,为何不专注于职场写作?

因为我从事企业内训工作,要学习大量的职场知识与技能。通过边学边写的方式,逼迫自己将一个知识点延展、深化,学习效能自然提高。

同时,也能有效传播个人品牌。

你看,这样一举两得的事,自然意义凡响,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这时,你应该明白,兴趣这东西有时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往往需要我们的塑造,万不可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本来就不多的“意志”。

5

建立反馈机制

游戏为何如此让人上瘾?

你也许觉得是因为精美绚丽的图面,或是酣畅淋漓打怪升级?

但根据神经学家的研究,最主要因素是“即时的反馈机制”,也就是你的每一次点击马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结果,正是这种机制保证了玩家的乐此不疲。

你反过来想,我们知难而退,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很多是由于没有反馈造成的。

没有反馈,那些“困难”就仿佛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的一潭深渊,让我们浮于情绪的表面,无法深入,无法具体。

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自己设计一套反馈机制,也就是把那些枯燥的事情,变的具有游戏属性。

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家冯唐,其文风古韵十足,这都源于他对史书的大量阅读。

难道读《24史》他真不觉得枯燥?

非也,而是他和自己玩了一个游戏:

把自己相像成当时的皇帝,只要书中出现大臣上奏,他就停下来,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决策,然后再和书中的记述相互对照。

这样,他不但提高了读史的兴趣,更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强人不折不扣的坚持一件事时,千万不要以为他真的是在利用意志力,很可能仅仅是在和自己做游戏而已。

6

概率演化式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被挫败所伤,主要是因为挫败所带来的负面联想。

这时,降低自己挫败感的办法就是建立“概率演化式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把每次失败仅仅当成整体进程中的一个数据,而不要赋予太多的负面意义。

我刚做销售的时候,主要靠电话推销,每每不是被冷漠挂断就是被粗暴喝止,没能成交一单,那种失败感,仿佛身体被掏空,真想就此放弃。

后来请教一位老业务,问他电话推销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让成交更容易?

他问我一共打了多少个电话,我说差不多20多个了。

他笑了一下说:技巧现在对你没啥用,人家一般打120个电话才会成交一个,你先打着吧......

于是,120个电话成为了我的目标,而不去体味每一通电话对方的态度。当我打到第88个电话时,终于成交了我的人生第一单业务。

而且,在不断的电话推销过程中,话术也在不断精进,最后我计算我的成交概率,发现基本都在1/50左右。

你看,往往是这样,一件很难的事,你只需要把它量化,把每一次行动都当成概率值上分母的一次累计,累计的够了,自然也就成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累加的过程中,你会自行寻找最优化的方式,概率值也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演化。

7

当下的世界让人很焦虑,很多人都在倾其所有的注意力,努力寻找解析成功的方程式,但事实的真相往往没那么复杂。

你也许仅仅需要一种食肉动物的本能:咬住不放!

毕竟很多人都是一有风吹草动,撒腿就跑的食草动物,所以成功的道路也并不拥挤。

就如RandyPausch在他“最后的演讲”中说到的:

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渴望理想的人们。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