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凤凰是什么进化而来的(凤凰是怎么进化的)

admin2023-02-01科技生活102

凤凰的历史演变

学术界观点多倾向于否定历史中确实曾有过凤凰,但甲骨文、金文表明,直到商周之际,凤凰还是一种虽然稀见、但却并非不存在的鸟类。

甲骨文中,“风”通“凤”。殷墟曾出土过一片甲骨,“甲寅卜,呼鸣网,获风。丙辰,获五。”这条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鸟,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由于系用网埔之,故所获自是生凤。 ”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有:“……归生风于王。”文中所提到的“生风”一词,郭沫若曾断定指活凤凰。

凤凰的最早的典籍记录,是《尚书·虞书·益稷第五》篇。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故玉器和青铜器上凤纹的刻划,突出地表现统治者的“天命”观念。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一派勇武健硕的情态。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凤字,也完全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

商周青铜器上的凤纹的主要形式特征,考古界的具体的看法是:这些凤纹都是鸟的侧面形象,在青铜器上往往作对称式的排列。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作鸟体或鸡体型。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花冠凤纹都作卷体式,凤的首尾相接,主要装饰在壶和簋一类器物上。凤纹最富有变化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长尾或凤鸟纹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们主要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凤纹尾羽较宽作下垂状,称垂尾凤纹,盛行于西周中期。较晚的凤鸟纹因构图变化,使尾羽和凤体分离,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于西周中期。

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而见胜,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图腾标记,而且逐渐推广而成美的艺术形象。 战国秦汉以后,凤凰完全被神化成一种灵异之鸟,但关于凤凰出现的记载却仍然时有所见。例如《左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我商祖少吴挚之立地,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战国时期是百家诸子争鸣,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凤纹展现了新的风貌。凤纹开始变得婉曲秀丽,妩媚多姿,姿态柔美。

收藏于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秦代时期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形象或高傲阔步、或气宇轩昂、或挺胸展翅、表现出的是一种流动的、健壮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从过去以抽象线条为主逐渐发展为形象的具体刻画,所以日益趋向写实;从过去神秘色彩较浓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装饰性。因此,从艺术价值来说,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了秦代彩绘凤鱼纹漆盂,内底绘两条游动自如的鱼与一只单足伫立的凤鸟,纹样宛转奔放,富有动感,画面运用了三足鼎立的构成方法,通过对不同动物纹样的“经营位置”,使画面力场在观者心理上达到平衡。

和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相比,彩绘凤鱼纹漆盂的凤纹更具装饰性,凤鸟不再像战国时期凤虎对比那样具有压倒性的对比优势,其体量与两条游鱼相差不多,但凤鸟的头部位于漆盂中心,夸张的头冠横穿内底,动静之间显示其处于绝对的重心地位。 《汉书》载,汉宣帝时“凤皇神爵数集” ,鸟身“高五、六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载:“建武十七年,有五凤皇见于颖川之陕县” 。注引《东观汉记》曰:“凤高八尺”。而据《京房易传》:“凤皇高丈二。”汉代人所描绘的凤凰形体特征,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凤凰体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汉代对于“四灵”,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麟、凤、龟、龙;另一个为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又《拾遗记》记述:“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抟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据此,考古学家认为,汉画像石墓中,墓门铺首之上所刻对称鸟兽,其鸟具冠展翼,若凤凰者,即取意于重明鸟也,认为她能驱退鬼蜮魑魅,故用以装饰拱卫墓门和龙纹一样。

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凤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汉代各种工艺品和建筑装饰上,自然界的鸟,几乎都用作图案题材。如雁、燕、鹰、凫、鹤、鹦鹉、孔雀、锦鸡、喜鹊、乌鸦、麻雀、鹭、鹳、鸳鸯、鸱枭等等。但是,最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是凤凰一类神化的瑞鸟纹样。这些能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的神鸟,在装饰物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大概由于“五彩大鸟”的高度理想化,汉代的凤鸟纹样雄伟而不强悍。汉代凤纹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如汉代漆器上的凤纹样、汉代瓦当、画像石上的凤鸟纹样、与汉代青铜器上的凤纹样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肖形印”凤纹图案也别具风韵,其简洁、拙朴、浑厚的形式美至今仍为人们赞赏和乐道。

汉代的凤纹大都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从风格特征上看,汉代玉凤纹既稳定了战国时期玉凤纹的典型特征,又在造型、纹饰上打破陈规,巧妙地将汉代的艺术风格渗透其中。具象凤纹稳中有变,多元并存;抽象凤纹大胆创新,更加写意。二者之间虚实相应、相辅相成。汉代玉凤纹的三期发展,反映了典型汉代风格的玉凤纹是形成于西汉中后期的。

从文化上看,独尊儒术、汉继楚绪和道家思想的弥漫,使汉代的精神文化中带有贵玉、崇凤的文化基因,这成为汉代玉凤纹流行的动因。“引魂升天之使者”、“有德君子之指代”、“辟邪压胜之灵物”,“权力威仪之象征”、“灵与美之化身”这五大文化内涵反映了玉凤纹的使用功能、社会意义及审美情趣,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宗教主义的契合。 唐代凤凰文化非常发达,作为国家象征的大唐皇宫更是如此,大明宫正南门即名为:丹凤门。

唐代的“凤凰热”,主要表现在以凤喻人,以凤作装饰,以凤美称事物,以凤喻示婚姻情爱。关于唐代的“凤凰热”,《全唐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全唐诗》中,凤字出现了2978次,凰字282次,鸾字1080次,凤凰的这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称谓出现的总数约占《全唐诗》总目数的十分之一,平均约每十首唐诗就有一个“凤”字或“凰”字或“鸾”字。

唐以前,人们不轻易以凤喻人,偶尔能够被美喻为凤凰的仅为君王、圣贤或是超群拔俗之人,被喻为凤凰的女性更是寥寥无几。然而到了唐代,凤凰喻人被人们使用得自由而随意。

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气韵生动,姿态多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灿烂一时,装饰艺术的形式感也更加强烈。人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实用美术常见的题材,在内容上更加富于生活的情趣。自秦汉以后,凤鸟的瑞祥观念稍见淡薄,各种新的形式便自然地脱颖而出,或清健、或壮美、或淡雅、或华丽。凤纹表现的各种形式,对唐代开拓的装饰艺术的一代新凤,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唐代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漫舞、生意盎然,充满快乐情趣。成双成对带有本土神仙意味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或瑞草,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和辉煌的盛唐的物质文化生话息息相关,反映出歌舞升平的气象。另外,从唐代头饰及敦煌佛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和合的现象。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的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味。 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凤鸟纹样便也多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如政和年间的“凤戏牡丹”、“百年好和”、“喜相逢”图案已渐渐地成为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凤凰寓意美好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宋代凤纹比较清秀,比较写实细腻,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凤鸟头上的冠是如意形的,嘴巴短粗,眼睛细长,长腿,散条长尾,每片鳞羽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宋代瓷器工艺的发达,使凤纹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宋代凤鸟装饰纹样,可以从瓷器上找到许多优秀作例。耀州瓷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名品青釉提梁倒注瓷壶的提梁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正是宋代凤纹比较写实细腻的反应。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元代瓷器装饰成熟,凤纹的种种表现都富有艺术性,有些形象随手画来,浓淡得宜,明快流畅。 到了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形,无论在圆形、方形或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其中,如明清的“团凤”图案,最是独具一格的饰模式,它与织物上的“团花”。器物上的“开圆”相配适,表现出特有的装饰风格。当年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的成熟的装饰特征。明清装饰艺术的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的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和民间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的凤鸟,是在朱雀、鸷凤的基础上以鸟为原形加以变异的。长足蛇颈,嘴显然是鹰化,目光锐利,肉状雄鸡冠,孔雀状三翎巨尾。后来经过发展变化,又将雄鸳鸯翼侧耸立状羽毛附于凤的同等部位等,成为今天的凤凰形象。在丝绸装饰题材有云凤、团凤、穿花凤等,并将他它们与吉祥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据考古得知,凤冠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现代所能见到的完整实物,大多属于明代。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

明孝靖皇太后三龙二凤冠,内部用漆竹丝作成圆框,边缘上镶金口圈一周。冠上饰金龙三、翠凤二。正中一龙及二凤皆口衔珠宝结,每结系珍珠三颗,红、蓝宝石各一块,凤背满饰珍珠。冠上共嵌红、蓝宝石95块,珍珠3426颗,总重2165克。上饰金龙六,翠凤三。正面顶部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两侧在如意形云头上各饰一飞龙,口衔珠宝串饰;中层三凤口衔珠宝滴,作展翅飞翔状,下层为大珠花三树。所嵌宝石共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珍珠5449颗。冠总重2905克。 近现代凤凰文化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民间工艺品中,如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及民间剪纸等。这些凤鸟纹饰,不仅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牢牢地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

凤凰的 起源

凤凰起源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的雕刻形象,这双鸟纹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

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

《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鸾鸟及凤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说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

《诗·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

以后,它也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传说

要谈凤凰的起缘离不开龙,从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和凤的化石标本。那么,龙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

像鲤鱼、蛇这些可以进化为龙,那什么动物可以进化为凤凰?

山鸡/麻雀 这两种都是常听说的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动物。据记载 凤凰都是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是一个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感觉这六种都可能进化成凤凰,最贴近的还是鸡类和鸟类。

历史上关于凤凰的起源情况是怎样的?

据《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鸾鸟者,凤凰也。凤凰者,百鸟之王,管辖天下群鸡并百鸟也。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说,凤凰的形状,最早主要是宛如雉类,说它“如鸡”,和说“如翟”一样,因为鸡是由雉类驯养而成的。汉族“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彝族“山鸡能配凤凰鸟”、水族“金鸡与凤凰”互赞、傣族“养鸡成凤凰”等谚语均表明,“凤凰是以雉类为模特儿的”。因此,金鸡和凤凰,是同胞圣贤兄弟,皆由天下之群鸡中脱颖而出。

中国古代凤凰鸟的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从文化圣贤方面说的。

据《艺文类聚》卷十九载,相传老子对孔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珠琅玕为食。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凤鸟之文,载圣婴仁,右智左贤。”

《山海经·海内经》说:“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山海经·南山经》说:“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按其文在“一首(戴)、二膺(胸)、三翼(左右)、四背(负)、五腹(婴)”的自然顺序,上述三段引文中的凤凰,分别为“一德、三智(贤)、五仁”,“一德、二仁、三顺(礼)、四义”和“一德、二仁、三义、四礼、五信”。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一德”。以德为首,这也是凤凰文化自身的特色所在。

《说文》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显然,凤凰的中国古代文化之义,应是个“以德治国”为特色的大杂家,对百家思想能兼收并蓄,故能为成器长。

《韩诗外传》卷八载:“相传,天老对黄帝说: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因此,天下有道就是得凤象,得凤象就能见凤凰,程度不同功效各异,这就是圣贤与时代的关系。

“夫凤象,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戴德负仁,抱忠扶义,延颈奋翼,五彩备明,往即文治,来即嘉成。” “食有质,饮有仪。”这里,凤凰的特色是“一德、二忠、三义、四仁”。“文治嘉成”句表明,凤凰确是天下鸟中的圣贤者。

《涌幢小品》卷卅一载:“大头凤,飞则羽声响若转轮,所止之处,百鸟不敢鸣。”《论衡·讲瑞》说:“夫凤凰,鸟之圣者也。”《诗·大雅》集传说:“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郭璞《梧桐赞》说:“桐实嘉木,凤凰所栖。”

当然,看起来同样是凤凰,不一定都能带来祥瑞。据《玉函山房辑佚书》载:“天下有五凤,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似凤者四,并为妖。一曰鹔鹴,即信、仁、义、智、礼。二曰发明,即智、信、仁、礼、义。三曰焦明,即信、智、义、礼、仁。四曰幽冒,即信、仁、智、礼、(义)。”因此,凤凰以德为首,“四妖”以信与智为首。所谓四妖者,以信与智为首的特色文化体系也。

将凤凰与燕雀的行为作比较,一向是历代圣贤者无法回避的事情。对此《淮南子·览冥训》说得好:

“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远至其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之疏圃,饮砥柱之湍濑,邅回蒙汜之渚,徜徉翼州之际,径蹑都广,入日抑节,羽翼弱水,暮宿风穴。当此之时,鸿鹄鸧鹴,莫不惮惊伏窜,注喙江裔,又况直燕雀之类乎?”

凤凰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如何从鸟逐渐演化到凤凰的?

玄鸟降而商朝生,凤鸣岐山而周朝兴。关于凤凰,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它是一种威力无比,与龙并驾齐驱的神鸟,与此同时凤鸟也是人们心目中祥瑞之鸟。但凤鸟不同于龙,它的形象被普遍的运用与一些生活物品的装饰之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凤这种形象一直是生活物品或者文物上比较常见的题材或纹饰。在生活中它的形象不仅出现在玉器上,而且在铜器、瓷器、丝织品、衣帽、漆器中也非常盛行。

就本体化身而言,凤是鸟类和禽类美化后出现的图腾象征。它和龙一样是古人综合了多种动物形象想象出来的一种神鸟。因此要研究早期玉凤就不能脱离原始社会时期禽鸟类题材实用器或者艺术品的研究。真正意义上玉凤出现之前的玉器、陶器、岩画上禽鸟的形象将会是凤鸟的原始形象雏形。

商周 玉鸟

关于鸟类,古人所看到的品种肯定要远超现代人所见到的品种,而这些丰富的鸟类品种,给富有想象力的古人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鸟类器具。如史前文化中的鸟形陶壶、鸟形玉佩、鸟首杖等等。

齐家文化鸟形壶

早在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凤就已经出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以出土精美的动物形象而著称。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有大量的龙、虎、龟、鱼、鸟等动物造型。其中鸮、天鹅等飞禽较多。

玉凤鸟

双龙佩

当然因为雕琢技艺的限制,红山文化时期动物玉器的雕琢方法都比较简单。在鸟类玉器的雕琢上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通常只会突出鸟类的翅膀和眼睛,其中眼睛多以穿孔取代,这种穿孔一般呈牛鼻状,因此也被称之为“牛鼻穿”,而这种穿孔通常一孔两用即作为鸟的眼睛,又用于穿绳佩戴。

红山文化玉鸮“牛鼻穿”

红山文化玉鸮“牛鼻穿”

红山文化玉鸟的翅膀,主要是通过研磨雕琢而成的瓦沟纹或凸弦纹,来表现羽毛的层次分布。红山玉鸟大多数为片状玉雕,圆雕技法的比较少见,并且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会将玉鸟边沿打磨成薄刃状(这种形制的玉雕是否有实用性呢?笔者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因素的,因为薄刃状的器物在新石器时期一般都会用作刮削器)。

红山文化玉鸮

红山文化玉凤

红山文化玉凤眼部放大

与红山文化基本同时期的,位于我国南方的良渚文化,也有大量的关于鸟的形象纹饰。良渚文化中玉凤主要出现在玉琮的神人纹雕刻上,良渚文化玉琮表面除刻划有纤细致密的神人兽面复合像神徽外,在兽面纹两侧往往各雕琢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刻满卷云纹、弧线纹等。玉钺,两面刃部旁边除雕有一浅浮雕神徽外,下角也琢有一浅浮雕鸟纹。亦有一种以单阴线雕刻立于高坛之上的简化鸟纹。

良渚文化中雕刻有神徽和鸟纹的玉琮

良渚文化这种将鸟纹同神徽雕琢在一件用于祭祀和沟通鬼神的器物之上,这足以说明鸟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当然和红山文化一样,良渚文化除了鸟纹图案外,还出土有独体圆雕玉凤鸟。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纹

如果说以上两个文化时期的玉鸟不像凤鸟的话,那么这个时期的玉凤绝对符合了凤凰的所有特点。因此严格意义上讲玉凤的形象,应该最早出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玉凤的出土,为研究历代凤鸟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件凤形玉环,呈团身环形,圆眼,钩喙,冠后卷翘起,略展翅,尾分两歧。以阳线刻划凤鸟的眼睛、凤冠以及凤鸟的翅羽,整体形象栩栩如生,从侧面也展现了石家河文化玉雕技艺的高超。

石家河文化玉凤环

但在考古上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商代几乎没有发现玉凤。“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毫无疑问,玄鸟是商的图腾。但在商代文物中鸟类形象非但品种较少(商代的玉鸟大多为禽鸟类形象的玉器),而且出土的玉鸟之类的器物并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出土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也就是鸮这种玉鸟。并且有商一代严格意义上的玉凤至今尚未发现。

商代玉鸟

到西周时期,玉器上的凤形象又开始出现,但是在凤鸟的造型上并没有新的突破,唯一的改变就是由凤形玉佩变成向凤鸟纹图案,至于制作风格方面一改前期的玉佩的粗拙风格纹饰开始变得繁多美丽。正是因为凤鸟纹图案的美丽极具装饰性,所以凤鸟纹成为西周时期的流行题材,大量的出现在了玉器、铜器、丝织品、金银器上。

商代玉鸟

西周凤鸟的形象与商代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周凤鸟的喙部与商代玉鸟的喙部相比,喙部变得尖长,向下勾翘明显,喙部多为闭合状态。

第二、周代的凤鸟眼睛不再采用商代的“臣”字眼,多为大圆眼系斜刀雕琢而成。

第三、头冠也从商代华丽多齿的高冠,演变为长条形往前下方勾的凤冠。

西周阴刻玉凤

第四、西周凤纹在雕琢技法上,善于采用细阴线和撤刀法、粗阴线相结合的阴线双钩技法来刻画主题,富有表现力,流动感强,形象生动。纹饰根据器形特征而分布,形纹和谐。

西周阴刻玉凤

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和谨严,猛禽形象的凤已较少见,而代之以修颈、长腿、温顺秀丽的形象,优美清秀,动态轻盈。综观此期玉器上凤鸟的形象,有如下五种表现形式:其一,单体形。

春秋战国时期玉凤

其二,多凤并体形。多凤并体类似于团龙纹比较少见,通常会表现为龙凤团纹。

双凤镂空玉佩

其三,龙凤合体形。龙凤合体形玉佩大多为龙在上凤在下的形象,且龙头与凤头相背,共用一个躯体,这一形象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龙凤佩的创造,被后世所沿用,用于表示皇帝与皇后的尊卑关系。

龙凤合体玉佩

其四,凤首玉觽(xi)。玉觽,是玉器的一种造型,它的头部一般会被雕刻成龙的形象,凤首玉觽比较少见,尾部尖而曲,属于祭祀和祈福的礼器,东汉后玉觽渐渐消失。

其五,凤形镂雕辅助装饰。此期凤的形象均为侧身侧视之态。侧视的凤鸟多展现出一种雄壮傲视之态,威仪而又肃穆。

玉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眼睛刻画方面,除过沿用商周时期圆形阴刻线或圆形阳纹眼外,战国中期出现了一种似水滴形状的阴线目纹。嘴部若鹰钩状,微张或紧闭,喙不及西周时期尖长。战国早期为半叶形冠(似猫耳),到了战国晚期出现飘带形冠,飘向脑后并向上卷曲,较短。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身体表面的纹饰有,布满鳞片纹的、有布满谷纹等几何纹样的,也有有单阴线雕刻的卷云形纹样或竹节纹的,当然有纹饰的凤鸟大多数属于高档次的玉器,属于王侯用器,故而制作量较少,但大多分规格较低的玉凤,多为表面光素无纹型。

龙凤佩

总之,玉凤的形象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确定下来,后期的玉凤也会有变化但是整体形象没有多大的出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