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卖菜o2o为什么死(卖菜平台倒闭)

admin2022-12-08科技生活91

生鲜电商为什么都玩不转O2O?

生鲜电商供应链与物流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生鲜电商是“互联网+”影响和渗透的最后一片“蓝海”,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战略高地。毋庸置疑,生鲜电商需要强有力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作支撑。本文针对生鲜电商供应链与物流建设的现状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生鲜电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进而探求生鲜电商供应链与物流发展的破题之道。

一、机会与风险并存的生鲜电商

目前中国经济的“互联网+”热潮方兴未艾,无论是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领域渗透转型,还是根植互联网沃土进行原始创业,都展示出对“互联网+”极大的热情,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领域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给了更多人、更多企业崛起的机会,也扩大了原有市场的红利空间。以“互联网+农业”市场空间来看,有1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与中国GDP总量(2015年67.67万亿元)相比,足以见得农业市场的蛋糕之大,其中农产品市场预计将占50%的比重,意味着有5万亿元的市场总量。

生鲜电商作为农产品电商的重中之重,其市场空间同样不容小觑。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分别为10.5亿元、40.5亿元、130.2亿元、289.8亿元、544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50%、286%、222%、123%、88%,预计2016年、2017年的交易规模为913.9亿元和1449.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68%和57%,尽管增长速度略为趋缓,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同时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生鲜电商的渗透率还有待提高,如3C产品电商已达15%,服装零售电商达到17%,而生鲜电商的市场渗透率不足1%。

当前的生鲜电商模式比较清晰,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去中间化、渠道扁平化的目标展开。生鲜电商的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B2C平台,直接将生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二是B2B平台,面对的是餐饮连锁、生鲜超市、团膳用户等B端用户;三是B2B2C平台,搭建电商平台,吸纳其他生鲜食材供应商入驻平台,越过中间批发商环节,直接在线上面对终端消费者。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O2O模式已经融入以上模式之中,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供应链的协同。

生鲜电商争夺战已经打响,B2C、B2B领域不断有新的成员进入,但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每一个竞争者都具有成为该领域霸主的机会。2005年,第一批生鲜电商企业出现,主要以易果生鲜为代表。随后,又出现了莆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鲜电商。自2012年开始,生鲜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2012年出现的神州良品、本来生活、顺丰优选;2013年出现的鲜易网、小农女;2014年生鲜电商发展呈现井喷态势,涌现出青年菜君、爱鲜蜂、餐馆无忧、天平派、果乐乐、饭店联盟、链农、美菜等多个平台;2015年更是一发不可收,包括宋小菜、冻品互联、粮人网、大厨网、优配良品、后厨鲜生、提菜网等多个平台亮相。

“爱鲜蜂”怎么死了

    “爱鲜蜂”应该是死了,当我拿出手机想整理一下繁杂的公众号,“爱鲜蜂”就排第一位,点进去发现公众号已经停了。

    印象中“爱鲜蜂”去年还是前年的时候是特别火的,记得就买过一次东西,当时有优惠,几乎是半价,然后据说是和公司楼下的超市有合作,送货也特别快。体验过一次我就再也没有用过“爱鲜蜂”了,因为那个时候觉得虽然有优惠券,但是优惠券一般是满减,而且在公司一般很难有什么刚性需求,最多买点水买点零食就完了。所以就再也没用过“爱鲜蜂”,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爱鲜蜂”早就已经死了。

    以前做一个小开发仔,可能会简单想一想“爱鲜蜂”怎么死了,现在作为一个产品,肯定会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趁着回家的路上没事,百度了相关的一些文章。通过了解我个人认为,“爱鲜蜂”死因有很多,急速扩张规模,疯狂烧钱补贴,把街边卖菜的路给挡了让底层的人无路走,没有核心竞争力,便利店模式下所缺乏的品牌掌控力,以及创始人的执行力和权利不够,还有公司用人混乱等问题都是“爱鲜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当“爱鲜蜂”在2017年疯狂裁员自救的时候,CEO张赢宣布盈利的时候,实际上是“爱鲜蜂”喝下的最后一杯毒酒。为了盈利而盈利,实际上是急速的毁掉之前苦心经营起来的用户口碑和品牌形象。直到没有投资人再为其投资以后,等待的就是死亡。但是,"爱鲜蜂"也有它自身的一些价值,它提出的理念无不亮点,如“以众包微物流配送模式为核心,做基于移动终端定位的O2O社区电商平台”,“打造1小时速达的互联网连锁便利店”,但实现这些目标,仍需要遵循零售规律,回归零售本质。

    北京的夏天,还是一如既往的炎热,而此刻的我,下班能在家吹着空调,吃着可口的西瓜和喝着饮品,得益于另外一家生鲜商家“每日优鲜”所给我提供的服务。初识“每日优鲜”大概是一两年前,那个时候“每日优鲜”刚开始为吸引用户,有很超值的优惠券,可当我把优惠券用完以后,发现里面的商品价格普遍价格比较高,我也就没有再使用了。而我这次重新在手机上安装“每日优鲜”的App,源于最近很火的一款软件——“拼多多”。“拼多多”在微信朋友圈内病毒式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更普遍的是把三四线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消费群体给激活了。而前段时间“每日优鲜”也模仿拼多多也在朋友圈砍价“零元购”。“每日优鲜”其实是完全不同于拼多多的,所以也不可能像“拼多多”一样的大肆搞“零元购”活动。可能是这波烧钱太猛,砍价活动持续了一周就没有再继续了,可依然如此,我也从中砍到了好多优惠。

    现在我重新爱上了“每日优鲜”,就是因为多次使用后发现用户体验是真实的好。我认为“每日优鲜”是能够取得成功,因为它有自己的核心价值。首先它的创始人是从联想负责做农产品相关行业的高层,联想有培育中国创业人才的天然基因,注定了“每日优鲜”的出生就不同。

    徐曾二人都曾供职于联想十余年,徐正是联想笔记本事业部负责人,而曾斌负责平板电脑事业部。2012年,他们投身联想佳沃开始做农业,2年的时间,让他们对农业产业链条积累了更多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国内农业“供需两旺、流通不畅”的弊病。农民生产出好的产品后,无法将价值有效传递给消费者。徐正负责佳沃的农业投资,2014年,他们开始系统的研究生鲜电商投资机会,走访很多生鲜电商后发现,这是一个产业链条很长的生意,既要懂上游的商品选品,又要懂物流、仓储,还要懂用户的运营,而当时的农业电商团队都是各有短板。基于这些思考,两人离开佳沃联合创业,目标就是要解决优秀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对接。于是有了后来的“每日优鲜”。

    其次,“每日优鲜”有一套自己的生鲜冷链,中心仓+前置仓的模式一旦打造成功,就可以保证提供的商品的新鲜程度和及时性,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第三,“每日优鲜”的每一个SKU是经过专业买手精挑细选出来,每个商品下面没有用户评价,因为它的买手足够专业,保证了东西的性价比,用户根本不需要考虑东西的质量如何,只需要关心价格如何,而这恰恰解决了当前电商品类繁多,用户比较挑选耗时极大的痛点,未来“每日优鲜”完全可以通过生鲜这一品类给自己树立的良好形象和优质客源,做更多的SKU,将会比“网易严选”等更加轻松和容易的打开市场。

    最后,“每日优鲜”选择的这个行业很对,未来人们的工作会更加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在买菜购物做饭上面,“外卖”和“零售”这两个方面,很久都不会过时。

    “每日优鲜”的成功,还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背后站着的腾讯。当前互联网行业,很难不生活或者说生存在这两个影子之下,一个是阿里,一个是腾讯。当前这样一个资本的市场里,资本决定了很多东西,而这两家公司,占据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资本的半壁河山。不能同它抗争,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它合作,“每日优鲜”不可避免走的是后面条路。和腾讯的战略合作,腾讯的所有资源都将有效提升每日优鲜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个人认为,要走出腾讯和阿里的阴影,有几条路,其一,做不容易复制,需要技术积累的市场,比如硬件,像小米,大疆,格力等公司,能单独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成为独角兽公司。其二,做垂直行业,并且做到足够优秀。其三,做腾讯,阿里它们自己做失败的东西,悄然做大做成功,因为他们做失败了,所以定式思维会认为这是一条死路,但是等你做活的时候,他们再来复制已经来不及了,市场已经被你先占据。其四,走高端路线,腾讯和阿里还停留在流量的思维,但是高端未必代表没有市场,比如“每日优鲜”,它的东西就是优质就是比别的贵,甚至我觉得它可以专门做一个高端生鲜板块,专为富豪服务。再比如“抖音”,它就是让人们能看到富人的生活,就是能吸引眼球,而富人们也沉溺于财富带来的满足感,它就是能吸引用户,为什么“快手”等没发展起来,我想就是因为定位太低太俗。甚至,做游戏的人都直言不讳的说“免费玩家也是提供给付费玩家的一种服务”。其五,在一块足够大的蛋糕中拿一块小蛋糕也能喂的很饱,比如,游戏行业,腾讯做,网易做,这么多游戏公司,只要你的游戏做的比他们出色,用户就会流向你这里,比如LOL,PUBG等,腾讯还会求着来合作。其六,成功的可复制性,当今出门逛街,可能大家都会看到很多连锁店,这就是成功可复制性的最佳证明,一家店成功,它的商业模式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和推广性,这样能在极低的生产成本下,通过数量来获得高的利润。此是后话。

    前段时间,“每日优鲜”D轮融资融到了5亿美金,我认为值这个价格,但是如果是做“无人货架”,我并不看好。为什么,“无人货架”好多人提出来做,都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有一些原因。首先,用户需求很低,不像在家里,对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有需求一样,在公司,我最多就买点饮料和零食,而且频次也是很低。其次,买饮料和零食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出公司的门到外面走走,本来就是困在办公室里,现在连买点零食和饮料都在公司了,活动范围就更窄了。还有一点,办公室买的东西是大家分,而家里买的东西是自己一个人的,买的少了会不够,买的多了有太花钱,买的时候多少都有点考虑。 至于怎么保证无人货架没有人拿走东西,怎么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被资本复制超越的问题都还是后话了,所以,“无人货架”我认为目前没有必要触及,相反,拿着这笔钱,先做到主项目的盈利和口碑才是当务之急。

    目前“无人货架”基本是三类公司在做:

    第一类“根正苗红”的无人货架公司,包括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和便利峰(收购领娃)等,其中果小美拿了阿里和腾讯融资,现在加入了拼团业务,猩便利则进入了外卖领域,便利蜂则被曝出大撤站,无人货架转型无人货柜遭遇瓶颈;

    第二类是电商零售等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系(小卖店、饿了么e点便利等)、腾讯系(每日优鲜便利购)、京东和苏宁等,往往资金雄厚,在供应链、零售网点和配送方面有优势,并且有继续深挖无人零售的潜力;

    第三类是物流切入,现在已经有顺丰、中通和百世,优势在覆盖范围、人效利用和仓储配送等。

    而我认为,不管是哪一类,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效应,都极难成功,所以第一类应该基本都会失败。

    其实,对于“每日优鲜”的认识,他们自己的创始人看的很清楚。 “每日优鲜”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曾斌 做了《 新零售 以人为本》的主题演讲,里面的思想和我想法也很一致。要做就要做到足够优秀才能在行业中突围出来,这恰恰也是“爱鲜蜂”创始人张赢所说“品牌和终端输出应该是爱鲜蜂最后的立锥之地”,很可惜的是,说完这句话的一年以后,“爱鲜蜂”就已经死掉了。

参考文章:

1. O2O的“觉醒”:一年前濒死的爱鲜蜂变阵逆袭

2. 一年融资9000万的爱鲜蜂要挂了? 问题都出在融资和烧钱上吗?

3. 每日优鲜主营业务存在巨大缺陷,它还值得资本家去融资吗?

4. 生鲜电商强竞争下,每日优鲜如何突围?

5. 每日优鲜能笑到最后么?

6. 生鲜电商死了N家,徐正和每日优鲜为何能突围而出?

7. 每日优鲜曾斌:新零售应以人为本,全场景的覆盖需要全链条的密度

8. 无人货架的新玩家:物流公司

生鲜电商为什么面临死劫 到底出了哪些问题

生鲜电商为什么面临死劫 到底出了哪些问题

近期,生鲜电商事件闹的满城风雨,两元君的朋友圈被类似事件接连刷了好几天的屏。到底遭遇了什么?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O2O生鲜品牌近期正在大幅度关门和萎缩,“爱鲜峰”在举行盛大的“裁员”活动,天天果园也被证实其线下近千家门店已经悉数关闭,本来生活旗下的生鲜O2O项目“本来便利”也被暂停。

较前两年来说,O2O生鲜还是比较红火的,而如今,生鲜电商走到这一步,是一些VC和互联网大佬们始料未及的,经过两元君的分析,O2O生鲜走向关门潮,有几大问题:

高代价的源头采购

几乎所有生鲜电商都会美其名曰标以“产地直采”的字样,这样做是为了传递“新鲜”“低价”的信息,另一方面也间接性的告知了消费场景的庞大。可是,到底有几家生鲜电商是产地直采?据相关人士透露,市场上的不少生鲜电商所谓的源头采购基本都是以批发市场和附件水果超市为主。

如果真要做到产地直采,无疑会给生鲜电商带来巨大压力,首先采购环节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品类多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要涉及多个原产地,同时人力也要大大增加。生鲜不同于其他零售行业,保质期短,易腐坏是它的致命缺陷,而生鲜损耗的总和需要平台来买单。

廉价的用户口碑

早期,各个生鲜电商初创的时候,依靠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低价产品所伴随的也只是质量良莠不齐,这就导致消费体验过差,同样的坑不会摔倒第二次,低质量的消费体验背后隐藏着过低的用户口碑,用户没有忠诚度可言,最后平台亏损严重,受伤的是自身和投资人。

靠车厘子起家的天天果园,现在其网站上已经看不到车厘子这一单品售卖。一位接近天天果园的'人士透露,“围绕车厘子的价格战已经把该品类的价位降至远低于行业水平线的水准,导致按正常价格售卖的商家无人问津,这一现象甚至冲击到了线下的水果店。”

市场广,赚钱少,一块蛋糕怎么分

国内大多数生鲜电商的仓储质量基本上都是不达标的。温度管控的建仓成本非常高。而且由于产品的不同,其冷藏的温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温度是会影响生鲜电商商品选择范围的很大因素。

众所周知,生鲜属高频消费,刚性需求,引来大批创业者纷纷前赴后继,但也以高难度运营而让大量创业者折戟其中。造成运营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供应链和物流问题,另一方面是库存和损耗问题。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生鲜的供应链是重中之重。因为,生鲜的供应链既关系到生鲜平台的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也关系到了成本、物流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供应链是一家生鲜企业核心中的核心。物流方面,生鲜对于配送的要求极高,前面说了,保质期短,易腐烂是生鲜的最大特性,所以要保证食品干净新鲜,对配送时间、配送餐盒以及配送车都有极高的要求。所谓生鲜,就一定要新鲜,库存的量一定要和消费者所消费的量达成默契,如果库存过多,就会压制在仓库,生鲜的口感和味道就不能保证。损耗问题也是和库存也是紧密相关的,库存过大,导致生鲜过多,无法及时出售出去,生鲜就会过期。

生鲜电商不等同于其他电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都是这么容易+的,未来生鲜电商应把重心放在供应链和库存问题上,解决了供应链就相当于缩小了成本,库存的完善,就减少了生鲜的损耗。

生鲜电商的“死局”已摆上台面,如何针对这盘“死局”作出对策是当下生鲜O2O的所要面临的问题,生鲜电商这块大蛋糕虽然诱人,想要吃到却不简单,莫要赔了夫人又折兵。

;

有哪些现在薪资高,却很快会衰落的行业?

会计。这样一份要求不算低、职业前景也被社会主流看好的职业竟有高达97.6%的几率被机器人取代,着实令人意外。但细究来说,会计工作的本质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内部存在着严格的逻辑要求,天生就要求100%准确,从结果上来看,机器人智能操作的优势的确明显。

保险业务员。今年1月,日本富国生命保险用IBM的人工智能平台Watson Explorer取代了原有的34名人类员工,以执行保险索赔类分析工作。这34名人类保险业务员就此成为了“机器人抢我的饭碗”大军的一代先驱。

It工程师。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将给很多公司的IT部门带来威胁。它将取代IT部门里许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系统管理、服务台、项目管理与应用支持等营运面最可能受影响。

其他的薪资高的还有厨师、人事部门员工、摄影师等这些都有可能会被未来高新技术应用所逐渐淘汰。

决定O2O成败关键在哪里?

2016年,国内出现了O2O 企业的倒闭潮,不只是单个公司的倒闭,而是一连串企业的大批死亡。比如,做社区O2O的叮当社区,做旅游O2O的徒步狗旅行,做教育O2O的36号教室,还有提供上门洗车服务的车8等等,可以说,国内O2O企业哀鸿一片。

国内O2O创业公司倒闭潮涌,国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连在线家政O2O的鼻祖——Homejoy也在今年停止服务,这家原本一直被外界看好、被誉为明日之星的公司,这么突然地无疾而终,给国内O2O创业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很多人觉得,这些 O2O企业是死于资金链断裂,但这其实不是原因,只是结果,我觉得,O2O企业的大批倒闭,原因有以下3点:

1.  商业模式不成立

很多O2O项目的创业者,原来都是从互联网公司出来的技术人员,不能说他们全部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程序猿”的技术宅,但是有个基本的事实,大家都不否认,那就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商业模式这件事确实缺乏足够的思考,很多创业者觉得我只要把产品做好了,就不愁没有用户,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比如,婚庆O2O的酷结网,他的创始人本身是互联网公司做技术出身,在创业之初,就根本没有想好商业模式的问题,最后在烧光资金之后,悲情出局。因为,婚庆这一行业,是典型的低频行业,根本就形不成消费粘性,而且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不是你能在短期内教育得了的,这就导致了很多这种O2O的婚庆平台,盈利遥遥无期,基本上都在苟延残喘中。

2.  流量获取不足

互联网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流量经济,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没有流量是不行的。很多技术型出身的创始人,去做O2O项目,按理来说,是不应该缺流量的,他们熟悉各种SEO技术,懂得使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引流,甚至在企业内部,会有一个团队专门搞流量。但在这个问题上,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再次显露无疑:一些大的平台或巨头,比如微信,淘宝等,携大量用户占据入口,成为“流量黑洞”, 使本来就稀缺的流量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从而使得O2O企业的推广费用居高不下。

比如,91外教网、36号教室、房屋网、口袋旅行等,全都因为买不起流量而相继倒下。年初,快的和滴滴的合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因为如果再这么持续烧下去,双方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局。

3.  配送成本太高

一些O2O项目的创始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考虑到配送成本这个问题,其实,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几年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而配送又是个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业务,对于一些需要上门的O2O项目来说,这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做一公里内送书上门的“快书包”,一本书的毛利只有2-5元,但去送一本书,往往要花上20、30元——配送成本太高了!“快书包”的创始人后来自己透露:他们的配送费用,要占到整个运营费用的70%-80%,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太重了!因为你不是京东,没有那么多的品类要送,本就微薄的利润都被人工和自建仓库的费用吃掉了,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那么,O2O企业是否真的毫无希望了?想渡过这样的创业寒冬,要怎么做呢?首先,你需要理解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是什么?

消费者的需求是:低价折扣,良好的服务体验;

商户的需求是:利润最大化,薄利多销,顺带推广;

平台的需求是:如何做好第三方,并且能够自盈利。

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创业者大动脑筋,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消费者,商户,平台,三方共赢。

O2O项目,应该杜绝假大空,提倡真小实,深入观察真实交易细节,只有把消费中的小问题解决好了,才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基于此,我给O2O的创业者三点建议:

1.选择项目要谨慎:

一是尽量选择高频的项目。因高频意味着高复购率,高复购率意味着用户粘性,只有用户粘性比较大的项目,O2O模式才有意义,那些买房子、婚庆等领域,一生只需要用一次的O2O项目,就算单价再高也不能做。

二是尽量选择重度垂直的细分市场。不要去跟一些大平台拼流量,把你自己的细分市场,做深做透。在战略制定上,不要去做“本地的淘宝”,你们面对的市场容量不一样,淘宝是面对全国的市场,而你只是服务区域性的市场,即使你有全国性的眼光,也要先当地制胜!

三是尽量选择客单价高的项目。上面已经提到过了,做O2O的配送成本很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解决之道就是,尽量选择客单价高的项目,利用高客单价去覆盖高昂的配送成本!

2.把服务做成高门槛:

O2O是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 其实 offline一端才是重点所在,甚至可以说,一个 O2O项目能否成功,20%靠线上,80%靠线下。O2O 项目,只靠技术是无法给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的,无论你怎么解决支付问题,怎么实现产品闭环,抛开专业化的服务,都没有实际意义。之前的团购网站,为何投诉那么多?就是因为他们把服务,当做天猫商城里的商品来做了!服务不是标准化的商品,服务是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滴滴打车,大众点评这些O2O巨头,都来势凶猛,作为小企业,如何避免这些巨头的恶性竞争?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建立自己的门槛!技术和资本都不能算是 O2O的门槛,只有发挥本地优势,做好服务才是抵御强敌的门槛。本地化的洗衣、本地化的洗车、本地化的保洁,同城宅配等,都是可以利用线下资源称霸一方的O2O项目,大企业没有当地资源,反而做不来,所以越是小企业,越是要深耕线下,做好服务。

3.跳出APP大坑,从微信公众号做起

一是因为,做APP很麻烦,相对微信公众号而言,做APP,不仅开发时间长,技术难度大,费用成本高,而且十分琐碎:需要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调样式,做兼容,而且想要提高用户的留存率,还必须要不停地迭代、改进、维护,这需要创业者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很容易让创业者陷入开发的泥沼。

二是因为,现在APP的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大众型APP的一个用户获取成本,线上差不多到了10元左右,线下的成本还是线上的一倍以上,即使用户下载了你的APP,如果你的产品,对其本身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将来留存也是问题。

三是因为,苹果构建的APP生态系统正在钝化,通过自然流量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也就是说APP现在正在被边缘化,以后做APP将会越来越难,像微信这样的APP,已经垄断了移动互联网里70%的流量,它已经快成为操作系统了,既然打不过它,你就最好选择跟它合作。

所以,我的建议是:做O2O项目,最好跳出APP这个大坑,从微信公众号做起。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已经进入O2O领域的企业,如果想要避免倒闭,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二是要依靠用户痛点和真实的需求去做创新,三是重视线下的服务,给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

除此之外,很多O2O创业者的心态也需要调整。《三体》里有一句话: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弱小的物种知道自己弱,打不过会跑、会躲起来,很难死去。但如果傲慢,觉得明天肯定能打到一头大象,不储备,今天就把所有的东西吃光,这样就很容易死掉。创业者的傲慢是什么?就是明知道不靠谱的项目,却自以为是靠谱的,这是就是傲慢,是创业者的大忌,希望创业者们一定要牢记!

先说这么多吧,觉得好的可以点个赞,点赞过100我再更新,也可以直接点击我头像关注我。我是蓝海老师,《销售与市场》杂志专栏作者,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对你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