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米扬大佛什么时候建的(米扬大佛位于)

admin2022-12-31科技生活86

阿富汗的 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是阿富汗巴米扬省内的两尊具珍贵意义的立佛像,在巴米扬谷的一处山崖凿成,最有可能约于5至6世纪时建成,位于首都喀布尔西北约230公里、海拔约2500米处,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

佛像主体乃自沙岩山崖凿成,而一些细微部位由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铺上灰泥表层,表层被绘画以突显脸部、双手及袍的折叠处,但这一表层实际上在很久前已经被侵蚀掉。佛像手臂下半部由同样的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并以木架支撑。脸部上半部相信是以巨大木面具造成,在照片中见到的多行洞孔就是那些用以稳定外层灰泥的木栓的空位。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中的一尊

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为一宗教、哲学、希腊式佛教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至9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时,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

那些寺院的僧侣住在凿于巴米扬的山崖的小山洞内,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有些僧侣在其居住的山洞内加添宗教雕像及精美、色彩鲜艳的壁画。

两尊巨大立佛像中的东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为世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虽然更高,但它是坐佛像),它们是多年来的文化地标,当地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佛教僧人玄奘在约630年时曾经过巴米扬,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形容当地(书中称为梵衍那国都城)是一个兴盛的佛教中心,“伽蓝(佛寺)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并记载“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指的是西大佛,而它的东面有“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指的是东大佛。

一尊跟巴米扬大佛风格接近的坐佛像坐落于中国甘肃省的炳灵寺石窟内,今天仍存在。

[编辑] 破坏与重建

当Mahmud of Ghazni在12世纪征服阿富汗时,巴米扬大佛及那些壁画未有受破坏。其后多年来,一些穆斯林的偶像破坏者损坏了佛像的一些细微部位,主要是面部特征及双手。莫卧儿帝国君主奥朗则布(Aurangzeb)曾试图用炮火摧毁大佛,因为他认为正统伊斯兰信仰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

2001年,塔利班政府发表声明,说如果美国入侵阿富汗,将炸毁大佛。美国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反对,仍旧向阿富汗派兵。因此,大佛被炸药及坦克炮火摧毁。在破坏行动期间,塔利班的信息部长Qudratullah Jamal叹说:“破坏工作并非如人们所想般容易。你不能以炮轰推倒那些佛像,因为它们是凿入山崖内,它们牢牢地连接山岭。”2001年3月,两尊大佛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猛烈炮轰下,最后被炸药摧毁。

当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曾召集伊斯兰会议组织54个成员国的代表举行会议,所有成员国一致反对破坏大佛。

虽然两尊大佛的外型已几乎全毁,但其大约轮廓及一些特征仍可在山崖凹入处被辨识,游人仍可探索那些僧侣住过的洞穴及连接它们的通道。在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国际社会正帮助重修那两尊大佛。

[编辑] 近期进展

2002年5月,一尊佛像在斯里兰卡的一处山边凿成,外形近似巴米扬大佛其中一尊。

2004年12月,日本研究者发现巴米扬的壁画在5至9世纪间画成。

阿富汗政府接纳日本艺术家山形博导“重现”巴米扬大佛的提议,计划以14台激光系统把大佛的影像投影在大佛所在的山崖上,该计划预计需要900万美元,仍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编辑] 第三尊巴米扬大佛之谜

《大唐西域记》记述梵衍那国一段中提及“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盘卧像,长千余尺”,应为长300余米的卧佛形象。有些考古学者希望它仍然存在,曾展开找寻工作,但迄今未有发现

阿富汗之殇:巴米扬大佛的前世今生

西域的旅人啊,假如你要去往东方,你怎会不经过巴米扬?她有繁荣的巴扎, 有数千年佛教文明累积的旷世瑰宝, 希腊-健陀罗风格的支提窟,冠冕一样高耸的古老寺庙,伴随着马车扬起的遥远尘烟,诉说着那埋没已久的往事。

假如你要通往北方, 你怎能错过巴米扬?这里扼守着帕米尔高原的要地, 来自西域各国的高僧,佛像下法铃摇曳, 诵经高唱,在清净的佛音梵呗声中,一切烦恼和俗情刹那间烟消云散。

假如你要前往南方, 你必须要经过巴米扬, 玄奘大师从此南下,一路上舞妓妩媚的眼神,像月色下闪烁的群星始终陪伴, 乐师们的手指在琴弦上兴奋的跳跃,你我俗人,又何妨在此温柔乡中一醉方休?

假如你要去往西方, 你更不能避开巴米扬,那是雅完那人(北印度印度的希腊裔殖民者)的故乡,路的那头,是亚历山大征途的起点,爱琴海的碧波自亘古就在召唤着远方的游人......

今天的故事,是关于巴米扬大佛的。谨以此文纪念古典文明之殇。

这两尊大佛,是曾经坐落在阿富汗巴米扬谷内山崖上的两尊立佛像,经过碳十四测定,东大佛建造时间段为公元 544~595 年,西大佛建造时间段为公元 591~644 年。

巴米扬壁画中的白匈奴王和王后

当时统治这里的,是强盛一时的白匈奴帝国( Hephthalite ),只是东大佛建造于他们如日中天的时代,而西大佛建造于他们受到突厥-波斯大军进攻的前夕。在中文典籍中,他们被称为嚈哒(yan da),按照反切法推断这两个字的注音(qjep that),正好和他们的自称(Ebdalo)相对应。他们的男子喜欢剪短发,不留胡须,皮肤白皙,鼻梁高挺,从佛寺供养人壁画来看,他们的发色以黑发居多。作为柔然汗国的附属,他们最早游牧在阿尔泰山地区,从公元5世纪中叶到6世纪初,他们占领了中亚的河中地区,随后南下,占据了巴克特里亚,犍陀罗和帕米尔高原的部分地区,并威胁北印度;同时他们将触手伸进了塔里木盆地的于阗和龟兹等地,甚至北进到乌鲁木齐附近;在西线他们长期统治粟特诸城邦,并且和波斯人大举开战。由于白匈奴占领了佛教文化区+南亚-中亚-西域间的贸易通道,他们的帝国通过收取关税+勒索贡品,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到了518-519年,当北魏求法僧+使者宋云进入白匈奴帝国核心地带的时候(往期好文:宋云行纪:北魏求法僧的西域旅行漫记),他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嚈哒国东界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臣服,四夷之中,最为强大。

白匈奴王庭占领的地区土地肥沃,山川无垠,但他们没有城市,大军和王庭一起迁徙,以毡房为居所,喜欢前往水草丰美,气温温暖的地方游牧;而且居民缺乏文化,没有文字,立法虽然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但是没有大小月和盈闰年的区别。但这显然是基于偏见的记载,粟特人已经在4-5世纪征服了粟特诸城邦,而且不少出土文物显示,白匈奴人采用巴克特里亚希腊裔留下的巴克特里亚希腊文,并将它们刻在钱币,印章上,或者用于复杂的行政管理。在拜占庭史学家的笔下,白匈奴人其实拥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尽管白匈奴也是匈人,但是他们和其他匈人不一样,他们不是游牧民族,也不和匈人接壤,他们是匈人中唯一长着白皮肤的人,而且并不丑陋;他们过着文明的生活,由一位国王,拥有法治的国家结构,他对他们的邻国奉行公道,并不比罗马和波斯人差。

白匈奴人用巴克特里亚希腊字母写的对白匈奴的自称:"Ebodalo"。

6世纪的白匈奴银币,上面有波斯式的王侯头像和巴克特里亚希腊语铭文

白匈奴用巴克特里亚字母写的征税文书,创作于公元5世纪的吐火罗斯坦

梁朝《职贡图》上的白匈奴使者和白匈奴绘画上的服饰和发型非常类似

进入白匈奴王的大帐之后,宋云看到白匈奴王身穿锦袍,坐在以四只金凤凰为床脚的金床之上;白匈奴王妃也身著锦衣,由于锦袍非常长,需要侍女拖著才能走路;她的后冠是装饰玫瑰五彩珠的角形冠,坐在以六牙白象四狮子金床上。大臣和大臣妻子的尊贵等级也在他们的服装上有体现。白匈奴王庭中摆满了各种外国进贡的奇珍异宝。

白匈奴贵族供养人形象

在向白匈奴王出示了北魏天子的诏书之后,白匈奴王很高兴地收下国书,并邀请一行人参加宴会。宴会上没有乐器演奏, 娱乐 主要是草原式的唱歌。由于他们占领了佛教文化区,所以大部分白匈奴贵族是佛教徒,当然白匈奴人中也有景教徒和拜火教徒。

他们的臣民包括粟特人,吐火罗人,南疆和北印度的斯基泰后裔,以及巴克特里亚和北印度的希腊人后裔(雅完那),制作于公元500年,描绘了古希腊金苹果神话和帕里斯抉择的巴克特里亚壶(出现在了北朝贵族李贤的墓葬中),还有北朝大贵族--北齐武安王徐显秀的赫拉克勒斯戒指,都是白匈奴治下的希腊裔遗民的精美手工艺产品。

印度化的健陀罗武士

徐显秀的大力神戒指,出土于山西太原

由于能汇集希腊的技术人员和西域各地的法师,还有丝路贸易产生的巨额财富,为了修德福报,表达对佛祖的敬意,白匈奴王公大兴土木,在6-7世纪兴建了这两座希腊-健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巨型佛像,修建这两座大佛,反过来也证明了帝国的物质技术和组织能力不可小觑。 虽然现在大佛的圣容已经不可考证,但是按照同时代希腊化艺术和健陀罗艺术的遗风推测,大佛应该以阿波罗为原型,有英俊的面庞,高挺的鼻梁,和一头卷发,行云流水般的袈裟还有着古希腊希马纯的潇洒,但是作为白匈奴王族投资兴建的奇观,可能大佛的面部融合了当时统治者的某些面相特征,然后站姿也被刻画的更加威武庄严。在特殊节日里,王公和高僧还要登上大佛头顶,俯瞰众生。

从石窟顶部往下看

那么,这两尊巨大的佛像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呢?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在建造大佛之前,其实工匠们先建造通往大佛头部位置的复杂的穿山阶梯,然后开凿了位于头部附近的石窟,这些石窟前还有类似于悬空寺结构的木制观景平台,可以从高到低俯瞰地下。有了这些立足点和工匠们可以休息的位置之后,匠人才开始雕刻大佛的头部。其次是从上到下,雕刻大佛的身体部位。当然,也有可能是修建者一开始只想建造石窟寺,但是中途改变计划,将一部分石窟改造为大佛。

褶皱是用泥灰雕刻出来的

在凿出了大佛头部附近的石窟,确定了佛头位置之后,工匠们在岩体表面圈定了大佛的大致轮廓,并木制楔子打点,然后用绳索将打点串联起来,再对岩体涂抹泥膏,并在泥膏层上作精细化雕刻,袈裟如行云流水的线条就是这样雕刻出来的;对于脸部和前臂等重要身体部位,工匠们会先搭建龙骨支架支撑,然后涂上灰泥。根据上个世纪的实地考察,经过了十几个世纪的风化和战争破坏,大佛表面的僧衣上还有粉红色、红色、黄色、深蓝、 蓝色、黑色和自然色的碎片,其袈裟的褶皱上还有金箔或者金粉的残迹,这和玄奘“金色晃曜,宝饰焕烂”的记载完全吻合。

佛像旁边有很多用来静修的石窟

这还不是巴米扬大佛的全部奥秘:东大佛内部还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前面已经提到了大佛内部有复杂的楼梯结构,这意味着大佛内部其实不是完全实心的:大佛周围还有一条隐藏于断崖内部的通道,人们可以沿台阶登上大佛头顶。台阶从大佛右脚旁的佛窟内侧向上延伸,直通大佛头部右侧。之后,通道从佛头后部绕过,由大佛左侧回到地面。与东大佛一样,西大佛周围的断崖内也隐藏着一条通往佛像头部的小道,佛像头顶周围也凿有一道回廊,只是没有东大佛两侧那样敞露的长廊。

到了玄奘来到这里的时候,玄奘看到的巴米扬,是一片佛国乐土:

梵衍那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综合成立。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卧像,长千余尺。

其中的石佛立像,指的就是巴米扬大佛中的一座,当时除了东西大佛之外,还有分身合铸的金属释迦牟尼佛一座,还有一尊巨大的佛祖圆寂卧像。之后慧超经过此地时,也记载这里是一个独立而繁荣的佛教政权,一切欣欣向荣。

壁画上的天女造型,和克孜尔石窟的画风异曲同工

除了大佛本身,大佛周边的壁画和文物,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文化融合的往事,比如西大佛的大菩萨台座下方,可以看到演奏竖琴的伎乐天女。她们的上身只穿戴了各种首饰,乳房丰满,腰腿丰盈,臀翘腰细,神情魅惑,身体呈现出S形扭曲的舞姿,这样的艺术形象很可能来源于印度的马图拉艺术,但在龟兹的克孜尔石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款壁画,这正是印度-希腊艺术北上传入塔里木盆地的路径证据。

融合了密特拉形象的白匈奴贵族壁画

在大佛旁边的壁画上,还出现了佛寺供养人-------白匈奴王公的形象,他们顶着日月造型的王冠、飘扬于头部两侧的宝缯以及束腰长袍,这正是中亚白匈奴贵族们的波斯式冠冕,正是在他们的组织下,白匈奴帝国组织了人力,物力和技术修建大佛,并将自己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大佛身旁。这幅壁画其实还有典型的密特拉崇拜的影子:白匈奴君主身穿衣领右翻的束腰紧身衣,头顶王冠,右手持矛,左手握着长剑剑柄,站在由四匹马拉的太阳战车上,两个女战神站立在马车左右的,左侧的女神手持人面盾牌,右侧的女神手持弓箭。她们与主神密特罗一样,身着长袍,长着一对翅膀,并且戴着科林斯风格的头盔,隐隐有希腊-健陀罗式的造型;壁画左右上角的两个风神伐由纳,其造型脱胎于古希腊的风神艾奥罗斯,类似的造型也出现在克孜尔石窟中,并在日后一路东传,最后前往日本,详情可参考往期好文:十字路口:龟兹佛教石窟中汇集的欧亚大陆多元文化。这幅王侯的壁画,就是巴米扬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缩影。

东西大佛的结构

而且佛窟和大佛身体中埋藏的文物,揭示了更多有趣的细节:在大佛修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找到佛骨舍利,所以一个僧侣用梵语写了一首缘起诗,封存在金属罐里,伴随着缘起诗的还有香料,芳香植物等物品,最后所有的物件用麻袋装起来,加上了有马匹图案的封泥,封存在大佛的胎内。这个秘密直到2008年德国考古队清理塔利班破坏后的遗址时才被发现。

东大佛体内的遗物

此外,大佛的附属寺庙还有巴米扬山谷中流出了大量的各种文字写本,文字的载体有羊皮纸,贝叶,铜版,文字有来自龟兹的吐火罗语写本、于阗的塞语写本、3世纪初的婆罗密文字,笈多时代婆罗密文字东北类型、吉尔吉特巴米扬第1类型文字(6~7世纪)、第2类型文字(7~8世纪),还有贵霜时代的写本和其他佉卢文残片,不同时代的不同语言,见证了当地的信仰变化和南来北往的求法僧人都会经过此地修行,或者继续踏上旅途。

对于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使徒行者来说,巴米扬的巨型佛像无疑是很强的精神激励。根据法显的《佛国记》的记载,北天竺有一个陀历国(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达历尔山区)。这里有一尊木头雕刻惟妙惟肖的佛像。在希腊化艺术的影响下,这些早期佛陀造像都是以希腊神祗为原型,其灵感可追述至古典时代的太阳神阿波罗。在建成后过了上百年,精美的木制佛像终于迎来了东土的求法僧,给了法显一行人以巨大的精神激励。可想而知,鼎盛时代的希腊化风格的巴米扬大佛,对包括玄奘在内的僧人以多么大的心理鼓舞。

奥朗则布

虽然在公元9世纪以后,随着粟特城邦的沦陷,突厥系的式微和唐朝退出西域,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地区逐步伊斯兰化,但是佛教文化并没有立即消失,北印度的佛教文明直到元代都还有余温,公元770-870年之间,当地的佛教徒还集资对东大佛和西大佛进行过一次美化,这两次使用的颜料主要是红色和白色,所以日后的穆斯林文献就用“红色巨像”和“白色巨像”来称呼它们。巴米扬的佛教政权幸村到9世纪之后,最后这里都成为了拿下的穆斯林-突厥人的天下。所以巴米扬石窟中的佛与菩萨的造像与壁画难逃挖眼的厄运。但经过此地的伊斯兰-突厥系游牧军阀无法理解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也很难彻底给巴米扬大佛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加色尼王朝时代,大佛还被皇家要塞和城墙给围了起来。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的奥朗则布曾经下令炮击大佛,但可能早期的火药武器给大佛造成的破坏还是相对有限。

其实大佛的原型应该是希腊化风格的造型

讽刺的是,当代法难的制造者----21世纪初摧毁了巴米扬大佛的普什图族武装分子,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就融合了古代征服者们----斯基泰人,希腊人,白匈奴等民族的血脉,也就是说,这些武装分子的一部分祖先,就脱胎于孕育了巴米扬大佛的希腊化文明,也很可能就沐浴在佛光之下。2015年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带领的团队,在巴米扬遗址前用光电投影,复原出大佛的盛况之后,阿富汗塔利班居然用5万美元/人的价码来悬赏他们的人头,很难想象古代战争中的猎头行为和宗教迫害,还会在21世纪重演!

巴米扬大佛在哪……世界第几大佛?

巴米扬大佛(Bamyan / Bamian)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深藏在兴都库什山里。位于首都喀布尔西北约230公里、海拔约2500米处,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两座大佛,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历尽沧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阿富汗巴米扬峡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图中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 巴米扬大佛有东、西两座,始建于公元3至5世纪,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 我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过宏伟庄严的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上曾经历3次劫难。2001年3月12日,大佛还是遭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爆炸声持续了三四天。

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峡谷的巴米扬大佛

照片中远处是延绵的沟壑群山,近处是点缀着袅袅炊烟的绿洲农田,呈现出一幅荒凉与生命并存的画卷,绿洲由源出东部群山蜿蜒流淌的巴米扬河水灌溉着。

巴米扬河向北经昆都士河汇入中亚母亲河之一的阿姆河,最终注入咸海。这里就是位于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脉的巴米扬峡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

仔细看去,照片中两侧山体上有两个巨大的壁龛,它们在这里已经矗立了1500年,只可惜壁龛中的主人已经离我们远去

同样的地点,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1300米长的山崖上开凿的密密麻麻的洞窟。在这1000多个石窟内曾经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精美佛像和壁画,如今残存的荒凉与斑驳为我们讲述着巴米扬峡谷曾经走过的文明历程。

东西两侧的巨大壁龛内曾经站立着两座希腊式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巴米扬大佛,西侧大佛高55米(180英尺),曾是世界最大的立式雕刻佛像,东侧大佛高37米(125英尺)。

巴米扬峡谷坐落在印度次大陆和中亚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中,海拔2500米左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源自高山雪水的巴米扬河在恶劣的大陆干旱气候中灌溉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农耕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使这里成为古代商贸和宗教传播的中继站。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米扬峡谷所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这片土地上渐渐刻下希腊文化的烙印。

公元前256年这里成为大夏国的疆域。公元前130年左右,河中地区(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南下征服了大夏国。

公元前4世纪开始,佛教文明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开始传播,公元30年强大的贵霜帝国建立,开疆扩土的贵霜帝国开国君主丘就却笃信佛教,在他的影响下,佛教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兴盛起来。

印度次大陆北部的佛教文化艺术与当时在此扎根的希腊文明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又称“犍陀罗佛教艺术”),其佛像雕塑带有浓厚的希腊和罗马风格。

早期的“希腊式佛教艺术”主要刻画佛传故事,到公元2世纪之后,单体佛像和大型佛像雕刻在这片地区逐渐流行起来。

两座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建于公元6世纪至7世纪,东侧大佛建造时间早于西侧约50年,建造者已无从考证。

大佛的外貌、发型、起伏的衣纹是典型的犍陀罗佛像风格,这种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的佛像都具有显著的犍陀罗佛像特征。

我国著名高僧玄奘在630年左右曾路经巴米扬,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当地(书中称梵衍那国)是一个佛教兴盛的中心,并记载了这两尊宏伟的坐佛:“王城东北山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其东有“释迦佛立像高百馀尺”,分别指较高的西大佛和较低的东大佛。

从大唐西域记等 历史 典籍的描述中可知这两座大佛当时曾被青铜、黄金和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

公元7世纪开始,阿富汗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但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虽经历着风沙的侵蚀,巴米扬峡谷中精美的佛教雕塑依旧相对完好地被保存下来

在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两尊大佛终也难逃自己的命运。13世纪开始,这里的佛像开始遭到人为的破坏,17世纪时,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兹布试图用火炮摧毁两座大佛,但并未成功

1996年后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绝大部分领土,2001年,塔利班动用大炮,坦克对这两尊佛教文化的无价之宝进行毁坏,3月12日两座佛像被炸药彻底摧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