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谣言倒逼真相是什么意思(造谣事实是什么意思)

admin2023-01-16科技生活83

为什么谣言总是比真相跑得快?

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谣言特别是食品健康的谣言感到恐慌呢?原来除了对科学知识的不了解,还有文化的影响,对身份的认知这些因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汪凯跟大家分享科学谣言及其社会传播的故事。

汪凯演讲视频:

以下为汪凯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我关注的是,谣言在社会传播过程中间是如何产生的。

去年这个时候,《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 在社交媒体上,谣言比真消息要传播得更快、更广、更深 。

这其实是挺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如果要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的话,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谣言在很多时候,更容易跟人性的某些弱点相结合。

今天我不用数据,而是跟大家讲三个我亲历的、跟科学谣言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念博士期间,我看到一则新闻,叫《荷兰科学家提出骇人假设 太阳六年后会爆炸?》。今天,可能大部分人会对这种新闻不屑一顾。毕竟这么大一个事儿,社交媒体上一定会有大批的科学家出来反驳——但2003年,我们还没有社交媒体。

这则新闻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做得有鼻子有眼:它有科学家,而且是不同消息来源的科学家;甚至还有我们媒体人经常讲的“多元消息来源”,能互相印证;还专门配了一幅图片,叫“俄罗斯科学家正在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活动情况”,看起来非常靠谱。而且《环球时报》是把它登在科学版上。

我当时正在为写博士论文而焦虑。看到这个消息后,既感到恐慌、又感到一丝放心——也许我就不用写了。当然后来,我还是本着一个传播学学生的求实精神去追索了消息的来源:我换了一些英文关键词搜索,又给我以前在美国学天文的一个朋友发了电子邮件。

最后证明,它就是编造的。始作俑者是美国的一份小报,它特别擅长编造“科学假新闻”。其实美国很多媒体都知道这份小报,但是《环球时报》不知道,就把它转到了科学版。我后来又看了一下雅虎,雅虎把它转在了娱乐版上。

这个消息,听起来可能很可笑。但是问题在哪里?

我们可以注意到, 科学谣言、伪科学、或者是科学假新闻 ——我在这里没有仔细地区分这三个概念——它们虽然有点不一样,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盗用科学的修辞,冒充科学的权威 。

所以我觉得,如果大家接受的仅仅是零碎的科学知识,仅仅是把科学当成一种有力量的权威而加以接受的话,那么很多时候,伪科学同样可以盗用科学的修辞去塑造这种权威。

上图就是高仿版科学报道的文本,使用了一系列“超新星”等等看起来非常科学的词汇。

第二个例子,跟黑洞的图片有关。事实上,几年之前有一个关于黑洞的假新闻——其实不能讲是假新闻,而是一个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让人感到震惊和充满戏剧性的谣言。

其实最早,新闻来源于NASA发布的一个通知。开头的时候,它没有说究竟发现了什么,只是说将要发布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或者说“令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消息”。这个消息在社交媒体、大众媒体之间不断传播后,就逐步演变成了我们看到的版本,叫“NASA将发布足以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

事实上,NASA发布的这个消息是什么?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一个由人类亲眼看着长大、成长了31年的黑洞。而且这个黑洞,距离人类、距离地球很近,只有5000万光年。

大家一定不会觉得这个消息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所以这里面也涉及到,科学家和普通人对科学发现的评价是持有不同的标准的。我们普通人更关注的,其实是科学发现中那些新奇的、有人情味的研究;甚至是负面的、造成恐惧的那些部分。

所以,这则新闻之所以被传播成 “足以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从我们做新闻生产的人来看,是因为它具备了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比如说负面性,与NASA发布的显著相关性,新奇性等等。

媒体人很多时候会使用一些经验性的话语,来概括非常具有传播效应的新闻。经常有这样的一些话,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我们报道飞机失事,但我们不报道没有失事的飞机”,还有“坏消息是好新闻(Bad news is good news)”。

所以, 社会传播过程中,“真”其实不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唯一标准 。甚至在我看来,它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人们不会仅仅因为“真”而去传播一个东西。但“新闻价值”,其实也不仅仅是新闻行业的经营标准——很多时候,它也是普罗大众在信息交流中间的人性标准。

下面,大家可以做个小测试:这三位科学家,各位认识谁?

先说中间这位,大家可能都认识,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因为他太具有特征性了。左边那位,大家认识吗?纳什(John Nash),只有少数人会知道。如果我提到《美丽心灵》那部电影的话,也许很多人能回想起来:博弈论里“纳什均衡”的提出者,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最右边这位,我不知道哪些朋友可能会认识。这位叫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是数学“菲尔兹奖”的获得者。

我查了一些资料,他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用评价学者科学成果影响力的H因子来讲,他在当今物理学家中间是最高的),也被称为当代“弦理论”的领军人物。

有一年,他们一起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但是媒体上大家能看到的、经常提及名的,最主要是霍金,偶尔也有纳什,不会有多少媒体会提到爱德华·威滕。

为什么,难道他不重要吗?

不,他同样重要。

问题在哪儿?他太正常了。他没有那些可以被媒体抓住、作为吸引眼球的人性化的东西。当然我这里不是说媒体不该传播纳什或者是霍金,只是说, 媒体跟“科学共同体”判断科学的标准,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而这种标准的差异,会导致科学发现、科学成果,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间被误解 。

第三个谣言,就是我参与的跟转基因科普有关的一个研究项目。我看到社交媒体中间,有很多关于转基因的新闻——或者说不能讲新闻,关于转基因的信息。它谣言的程度,让人匪夷所思。

比如说,“转基因食物是某些西方国家制造出来,让中国人‘亡国灭种’的武器”,这个谣言挺有代表性的。还有一类来自养生的角度,“转基因食物是反自然的科技”。甚至会跟社会阶层的分化结合起来,“转基因食品是用于喂养穷人的,而富人不会吃转基因食品”。

所以转基因食物在社会中产生的“复杂的话语呈现”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为什么关于转基因食物的谣言如此之多、如此之复杂?我觉得,很大程度跟文化有关 。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食物是供给我们营养的东西;但是对于人类学家,食物也是一个文化体系: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社会交往等等,很多东西。

前两年,《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热播,绝对不会仅仅是因为大家觉得它们呈现了美味——那还不如我们亲自去吃一顿。而是说在里面,承载了很多记忆和情感。所以,有人甚至会夸张地说“人如其食”、“告诉我你吃些什么,我就能够说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深层次看, 食物跟“自我认同”有关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转基因食物的谣言中,我们会把转基因跟非转基因的差异,跟很多其他的对立关联起来——包括中国跟西方、穷人跟富人、反自然的跟遵循自然的、合理的跟不合理的——形成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反转基因话语。

转基因食物的谣言的产生,还在于饮食是一种“日常文化”,而科学关于转基因的种种言说,更多作为一种“书面文化”来呈现。显然对普通人来讲,书面文化没有日常文化更有影响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问题是,我们不是那么“躬行”的。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人接受的,更多的是这样一些东西——

回答于 2019-10-24

向TA提问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24小时不辟谣,谣言成事实是什么意思

谣言传播久了不回应、不辟谣,错误的谣言就会因为被广泛传播而被误认为是真相。谣言不可能变成现实。但是由于传播速度快,谣言传播久了不回应、不辟谣,错误的谣言就会因为被广泛传播而被误认为是真相。

反向辟谣是什么意思

反向说明事实真相,反向驳斥谣言。

辟谣的意思就是已经断定这是谣言,需要澄清事实,这就叫辟谣。而方向意思就是与正常辟谣相反。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真正有头脑的人不会轻信谣言,但在特殊时期也会人心动摇,谣言就会满天飞。

谣言能倒逼真相吗

有时是的。

比如纳粹一时的成功,「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吴向宏:是“谣言倒逼真相”还是“真话逼出真相”

人类理性有限,每个人、每个群体的认识能力更是坐井观天。只有每个人真心实意讲出自己的看法,互相碰撞,大家的整体认识才有可能逐步逼近真相。

如果每个人都害怕不符合真相而纷纷违心地讲一些自以为符合真相的假话,人类就会彻底迷失。

所以,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真话”比“真相”更重要,“诚实”比“事实”更重要。作为社会交流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渠道和阀门,大众媒体是否能讲真话,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进步。

为什么人们特别希望谣言变成真的,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我在体制内工作生活了28年,经历过数不清的各种谣言,我总结,人们希望谣言变成真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谣言和真相是孪生兄弟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谣言并不都是假的,也绝非都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相反,谣言就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最后的真相。

特别是人事调整、干部任用方面,往往谣言就是结果,而在生活作风男女关系方面,谣言也基本都是真相。

第二,谣言比真相更具魅力

真相是最终的结果,就好比死刑犯最终的那一枪,而谣言则不同,谣言相当于死刑犯被宣判后,直到迎接最后那一枪中间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极强的期待性,既希望早日到来,又希望不要来临,是一种虐心的折磨,所以魅力十足。

第三,谣言具有戏剧性

就拿2020年7月发生的杭州来女士神秘失踪案来说,在警方宣布最终破案结论前,网络中流传了各种版本的可能性结果。

来女士案最大的看点,绝不是破案结论,而是剧情的反转,是来女士的老公许某某杀妻碎尸,这一反转的过程,造就了来女士案的完美戏剧性。

戏剧性让谣言有了趣味性,有些猜错了的人被击败,有些猜对了的造谣者则洋洋得意,因为他们的谣言成为了真相。

最后

正因为谣言和真相的傻傻分不清,更因为谣言的可期待性跟趣味性太强,所以人们才希望谣言是真的,以此来印证自己的聪明睿智,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没有人希望谣言变成真的,只是谣言被人传来传去的而没有人出来反驳,澄清而让人以为那就是真的是事实。古代不是有三人成虎的说法吗?意思是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就是说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只要大家都这么说就很容易让人相信这是真的而不是谣言。而当有人用事实来反驳并澄清后,人们是更愿意相信事实与真相的。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