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科技生活

彩色的鹿叫什么独角兽(独角的鹿是什么)

admin2023-01-25科技生活95

有没有只有一只角的鹿?

没听说过,但听说过一种传说中的“独角兽”

PS:本人喜欢动物,尤其是“老鹰”“狼(图腾)”之类的神话般的动物,神话后的动物也蛮有意思的...

獬豸

獬豸(xiè zh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也是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因为只有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中国古书说它能辨曲直,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它“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到别人在争斗,则用角去触那个不正直的人;听到别人在争论,则去咬那个不讲理的人”)。正是由于獬豸象征着公正,所以,在古代,它就成了法律与正义的化身,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被称为獬豸冠,有些朝代执法官员的衣服上还绣有獬豸的图案。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也是五脊六兽中的一种。这样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辞海解释:

传说中的异兽名,能辨曲直,见人斗即以角触不直者,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者,见《异物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中国传说中独角兽的六种形态?

中国独角兽较为复杂,至少有6种形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半雄半雌的麒麟;还有两种是雄性的麒和雌性的麟。另外还有一种著名的就是獬豸。

麒麟

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四灵兽之一。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麒麟的额头长着像龙一样的肉质的角、鹿的身体、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斓,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时不会踩花和草,素食。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记载,如《山海经》、《史记》、《论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传说。其中麒麟不但会被发现,被箭射中还会死……显然不是信仰的产物。似乎在上古,麒麟虽少见,却也不算是“妖怪”之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麒麟的本来面目,也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宝库里,麒麟是我国历代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形象。这个瑰丽多姿、仪态万方的神灵瑞兽,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现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给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气质。它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传说中的朦胧美,两汉时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时期的雄健美,逐渐过渡到明清时期的繁华美。

从麒麟的演变过程看,它与龙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至到明清时期两者逐渐同化,使麒麟变成鹿形的龙,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狮和躯体比龙短外,其余和龙的形象一样。因此,明清时期的麒麟,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的龙。 龙凤研究专家王大有先生认为:麒麟是龙凤家族的扩大化,他在著述的《龙凤文化源流》中说:“麒麟虽以鹿为原型,然而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的龙,只易爪为蹄而已。它为中央帝的象征,但因出现较晚,并不具统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实际形象是蛇躯之龙。”

古文中常把“中央黄帝”尊为麒麟,而后来人们把历代帝王比喻为龙,从中我们也可看出麒麟与龙的因果关系,它们同属一宗。商代龙的角,常常用长颈鹿(古时将长颈鹿称为麒麟)的菌状角,这是麒麟与龙的又一种复合观象。秦汉时期,龙从蛇体向兽体转化,和后来的麒麟极为相似。汉代以后,麒麟作为一种“仁兽”虽慢慢从龙的大家族中分化出来,而逐渐自成一体,成为“五灵”之一,但却始终没有脱离龙的范畴。到明清时期,终于“万变不离其宗”,和龙的形象靠拢,成为龙家族中的一员。 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际,伴随着圣王或是喜庆祥瑞之时出现,在瑞气祥云缭绕中,在优雅的香音飘渺中,款款而来。有的还把麒麟说成是能吐玉书的圣兽,有的还给麒麟插上双翼,说它能从日月飞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灵之兽,是吉祥的预兆。

目前,留存在中华大地上最为著名的麒麟当数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纹饰华丽,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目真口张,颈短而阔,昂首作仰天长啸状,麟身纹饰极富装饰味。体感强,且厚实。石雕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宋代的麒麟虽保持着鹿科动物的特征,但从其颈部鬃毛的飘拂,以及躯体麟片的刻划上,却已向龙形方向靠拢。元代的麒麟则明显的龙形化了。

明代麒麟头部呈马头形,而头部的装饰和明代龙的头部是一致的,连头部的鬃毛也是前冲的,身躯上一般密布鳞片,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泽以青色为多,也有黄色和绿色的。

明代的麒麟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内便出现了不同造型风格的石雕麒麟,一为鹿身蹄形麒麟,显得纤巧、灵动,给人一种祥瑞之气。另一为狮身爪形麒麟,显得壮实而肥硕,但瑞气与灵气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却又是一种类型,其形体在往龙转化发展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南朝时期的瑞兽风格,使麒麟显得稳健雄浑,这可能是与守卫陵墓的职责有关。

有人把天安门前华表上的朝天猎孔说成是蹲龙,其实,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进行比较的话,那纤巧灵动的身躯,那蹲伏的姿态,似乎和麒麟的形状更接近一点。

而到清代,麒麟的龙形化特征得到进一步固定,形成了“龙头、麋身、马蹄、龙麟、狮尾”的艺术形象。麒麟的龙形头部刻划繁复华美,图案趋向规范化、工整化,与六朝时期的麒麟比较,已失去了那种刚健豪迈的气势。

獬豸

獬豸(xiè zhì),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象。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东方独角兽的历史

独角兽很少出现在传说中,也同样在现在小说中罕有它的踪迹。但在口头流传的故事当中,有很多关于独角兽的描写。旅行者的传奇所孕育的古代文学传达了独角兽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这也同样影响了现在文学,使得有关独角兽的想象一直流传到现代。

也许第一个看到独角兽并且记录下来的人是中国皇帝伏曦,他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 他的出名是由于他发明了多种乐器,一夫三妻制以及三个字符所代表显示未来的铭文。

一天,当伏曦在沉思人生命的有限与对社会的永久贡献时,他看到一头奇怪的鹿,这头鹿站在黄河边。这个生物和幼小的牛犊一样大小,但银色的角从它的额头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颜六色。当它站在河里,浑浊的河水就变得清澈。当它离开的时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体两侧有奇怪的花纹。 当它消失在远方的时候,伏曦沿着它行走留下的痕迹追踪而去,突然意识到这些痕迹能被用来描述思想和语言。

这样的独角兽,或者说叫做麒麟,引出了中国文字的产生。当然,它也使记录当时的思想流传后世成为可能。独角兽随着伏曦的死亡而消失,直到黄帝的出现。黄帝发明了房屋并缔造了最初的城市。当他老年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看到独角兽。这个动物对他鸣叫,使他极度惊异。他死后,人们相信,他的灵魂骑在麒麟的背上而得到永生。 从那以后,中国的传说中鲜有独角兽的出现。而独角兽的出现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前面说是吉祥的象征,同样的,独角兽的出现有时也象征着法规的公正,或者坏事的预兆,或者伟人的死亡。

大约2500年前,麒麟出现在一个年轻女人面前,在她手里留下一块翡翠玉牌。在玉牌上有一些文字预示着,预示着她将成为无冕之王的母亲。 预言成真了,孔子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先哲。孔子并没有王冠或者成为一个掌权者。(因为翻译的英文,不大明确,关于孔子与麒麟的关系,可见于“麒麟送子”的典故——《拾遗记》中讲的"孔子未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以后,人们又把吐书生孔子而演变为送子,便成为"麒麟送子"了。孔子的母亲,不知道中文名字是什么,只能就写英文了,惭愧) 据说麒麟走路很轻,他的蹄子不发出声响。 一些人相信它如此轻是因为它不想压碎脚下的草叶。孔子一生之中只看到过一次麒麟,从他看到这个生物起,他知道他的死亡临近了。那以后,周朝也渐渐的衰落了。

那以后的400年,直到汉朝,麒麟才再一次出现。汉武帝时,他在皇宫里建造了一个特别的房间来供奉麒麟。 从那以后,没有太多的有关麒麟的记录,很多人相信麒麟在中国灭绝了。 因为很少发现它的踪迹,对它一无所知。 人们相信,如果还有任何一只麒麟存在,它必定是存在在中国广袤的深山中不为人们所见 ,因为它的出现将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因为现实的一切只存在于传说当中。

一道彩虹代表动物是马鹿?

彩虹独角兽。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的生物。

现行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则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故事中描述为长有一双翅膀,甚至还有独角兽是黑色的描述。

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在西方传说里,独角兽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机去卖“独角兽”的角的粉末。在中国古代传说里,_疏(山海经·北山经)就是东方独角兽的一种。

獬豸——源自东方世界的独角兽

獬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长一角。

《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 獬 豸 。一角,性忠,触不直者。

獬豸的渊源出自一个春秋时期的 历史 传说...

当时,齐庄公治下有两个大臣打官司,一个叫壬(rén)里国,另一位叫中里缴,官司打了三年没结果。

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神兽獬豸出场来听他二人的陈述。

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

案子本身没什么,倒是神兽出场判案挺有意思。

时至今日,关于獬豸的身份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它的另外一种身份是镇墓兽,獬豸放置在墓内,可起着保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上面这件青铜獬豸出自东汉晚期,于1956年3月17日在甘肃酒泉下河清18号汉代古墓中出土,通高24.5、长74.7厘米。是当时农场工人在进行滴灌工程施工时发现的,现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獬豸出自魏晋时期,大致为公元220~420年间,于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新城乡,目前收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两件獬豸造型非常相似,不仔细看会认为是一件作品。

这件青铜獬豸,是1970年在山东潍坊诸城市前凉台汉阳太守孙琮墓中出土的,高30厘米,长64.5厘米,重13.1公斤。

该器物很有特点,除头顶部的主角之外,颈背部的鬃毛变化成三支尖角,两只长耳亦前刺如矛。

铜獬豸出土于有纪年的汉墓之中,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獬豸之一,属难得的稀世珍宝。

这件文物出自北魏时期,通体结实强壮,低首直角向前,呈蓄势待发之势,现收藏于陕西 历史 博物馆。

这件獬豸为木质,汉代,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35厘米,长93.7厘米。身、角、尾、足分体制作,再粘合而成,通体白漆为底色,以红、黑绘彩。此兽作准备前行冲刺状,身体造型灵巧,头、角、颈、背、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灵动多姿。

这件汉代彩绘木獬豸造型很抽象,高31厘米,长73厘米,宽9.1厘米。身绘红、黑彩,黑色眼珠,外以红色勾框。右前腿抬起,四蹄均涂黑。作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简洁,四肢动作变化生动。

汉代,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长57厘米。

这件器物兽身所绘红、黑彩基本脱落,整体前半身紧绷相抵,后半身蓄力待发状,表现出獬豸雄强的力度和威猛的气势,从艺术角度来看,是难得的木雕珍品。

楚墓独角兽镇墓多为“虎首,刻成卷眉,瞪目,呲牙,咧嘴,狰狞恐怖,其角为真鹿角。底座有圆形、方形和梯形”。

而武威磨嘴子汉墓中的独角兽多为身绘红、黑彩,长角长尾,四脚分叉而立,整体呈前半身紧绷相抵、后半身蓄力待发状,似公牛相抵撞瞬间的发力状态,表现出了獬豸雄强的力度和威猛的气势。

从两地出土的獬豸可以看出,河西地区的墓葬独角兽造型与楚国墓独角兽对比鲜明,造型各异。

独角兽的造型,应该源于我国古代已经灭绝的犀牛,而犀牛耿直向前冲击的性格,与刚正耿直的寓意十分相配。

史料证明,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常出现殷王猎犀牛的记载,不过由于气候和捕杀的原因,最迟到西汉晚期犀牛已经绝迹。

这件也是独角兽木雕,造型更加简约。

于1966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年代为东晋,距今1500年左右。

独角兽通体敷黑彩,为鹿腿牛身、四肢细长、体型高大。长长的尾巴高翘,头部一尖长角。

虽然制作简洁,但重在写意,这件以独角造型在自治区博物馆展示的文物,称为独角兽。

另外,帝王陵寝前的神道,多有它们的身影,如明十三陵前的獬豸石雕。

有意思的是,这尊石雕的独角并不是向前直冲,而是向后紧贴头皮,而清代皇陵前的獬豸,其独角朝向也是如此。

为什么从明朝开始,象征正义的向前独角反而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其实也很好解释。

这就是权力与法律博弈的斗争事实,面对无上的权力,向前挺进的独角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于是在无限扩张的皇权面前,独角最终向后屈服,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守卫帝王的傀儡。

《后汉书·舆服志》:“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 时尚 。

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

必须注意的是,法院门前常立石雕有的并非是獬豸,而是甪端(lù duān)。

甪端也是上古神兽之一,不如獬豸出名。特点是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

这两兄弟经常被弄混,而且头角、四爪、尾巴经常胡乱搭配,身形也肆意塑造,很难区别。

甪端与獬豸的最典型区别是 甪端 有鳞而 獬豸 无鳞。

(两者的区别是一位读者兄弟给指出的,在这里特别感谢老师!)

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

东方獬豸的角没有神奇力量,也没有剧毒,这是它与西方“同行”们最显著的区别。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